醫療常識★做多少運動才能對大腦有益?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鐘藝 編譯

運動對人的益處不僅僅是身體上的。事實上,醫生已經多次證明運動還可以改善人的思維能力並減緩認知衰退的速度,特別是在老年人群里很明顯。但是,多少運動量才能對大腦起到正向的影響呢?

根據5月30 日在《神經病學臨床實踐》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任何一種運動只要長期堅持,對大腦都會有積極影響。比如散步,跑步,重量訓練,瑜伽或太極拳等運動,只要能夠保證在6個月的時間裡至少做夠52個小時,你的大腦就可以變得更加健康。很多人以為,長期堅持運動意味著需要每周甚至每天在固定時間完成一定運動量,其實是不需要那麼固化的。

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臨床神經科學家Joyce Gomes-Osman說:「雖然不要求單位時間內的運動量恆定,但為了能更有成就感,你可以將這52個小時細分到每一天,或者每一周。當你累積夠52個小時運動量的時候,就是你的大腦思維變得更加清晰和敏捷的時候。」 同時Joyce也指出,一些低強度的運動,例如瑜伽和太極拳,與高強度的運動一樣有效,力量訓練和有氧運動也是這樣,在對身體的有益程度上,並沒有高低之分。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對近100篇有關於「運動和認知」的文獻進行了分析,在這些文獻中,被研究的群體總數接近11000人,並且平均年齡都在73歲左右。根據數據統計結果,那些思維較為清晰的人大多都是可以在6個月里完成52個小時的運動量。

做多少運動才能對大腦有益

Joyce在接收LiveScience採訪時表示,作為一名神經科學家,她長期以來都致力於研究出一個合適的「運動劑量」,就像醫生給病人開藥一樣,能提供明確而精細的運動建議給患者。現在,通過這項新的研究,她離自己的目標進了一步。

如果是要改善心臟的健康,可以採取藥物治療外加運動輔助,同時醫生可以給出一個大致的運動量作為參考。但如果是要改善認知狀況、減緩衰退,問題就出現了:其一,沒有藥物可以治療認知障礙類疾病,其二,醫生不知道多少運動量是能對病情有幫助的(至少在新研究結果出現之前是這樣)。

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認知和記憶障礙中心主任Douglas Scharre博士雖然沒有參與此項新研究,但他很同意研究中得出的結論:「我認為,只要堅持體能鍛煉就能獲得最大的認知改善,運動多長時間、進行什麼樣的鍛煉並沒有那麼不重要。」

根據Scharre的說法,身體運動也帶動了大腦運動。在運動過程中,大腦被激活,因為我們必須控制肌肉做運動,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完成任務上,還需要去感知身體的疲勞程度,諸如此類的判斷讓大腦也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所以,如果你工作到腦袋麻木,不如起身做個運動,哪怕是簡單的瑜伽、跳繩、仰卧起坐。身體動起來不僅可以緩解肌肉僵硬的癥狀,還能讓大腦也得到另一種方式的休息,恢復活力。

 

Reference :

Here’s How Much Exercise You Need to Give Your Brain a Boost

相關推薦

若不幸感染到即將來臨的流感,衛生機關每年都會準備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以協助民眾早日康復,但因備量有限,可以接受公費藥劑有資格限制。疾病管制署表示,即日起至 2015 年三月底,將在原有的適用對象之中,再擴大兩類民眾也可以免費使用,並將視疫情狀況隨時調整擴大適用期間。 原先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對象有...

閱讀詳情 »

忍不住就是想吃一些高熱量、富含葡萄糖食物?這不一定是你「有意識」的錯,而是大腦自然演化的結果。學界發現腦部的食慾調節中樞會受到特定化合物影響,讓我們更想吃充滿熱量的食物。除了源頭管理,科學家也發現另一種來自中草藥的化合物可以加速燃燒脂肪,兩者同樣都可以在未來成為研發新藥的線索。 找到大腦渴望熱量的原...

閱讀詳情 »

慢性尿道發炎是女性常見的病症,但卻有百分之一到三的女性還可能因此發生尿道憩室,進一步發炎甚至有結石生成。醫師表示尿道憩室一般不難發現,但曾收治過一名有結石且長到 5×3 公分那麼大,是因為中年喪偶多年沒有性行為才沒發現,估計結石至少已長了五年。 尿道憩室 (urethral diverti...

閱讀詳情 »

生命終了前的種種醫療措施,究竟真能延長生命,還是延長病患的痛苦?面對要不要拔管的當下,病患家屬究竟是下不了決心、不知道真相,還是怕被罵「不孝」?民間團體推出「醫病五溝通」衛教單張,讓面臨關鍵時刻的家屬提早做好準備,甚至讓病患自己做出決定,避免讓家人乃至於救人為業的醫師陷入不可承受之重。 醫病溝通落差...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