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睡多久才夠? 隔日精神狀態是指標

睡多久才夠? 隔日精神狀態是指標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你睡得好嗎?睡眠佔了人生的三分之一,一般人常認為能夠安穩的入睡即是擁有良好的睡眠,但其實睡得著不代表睡得好,而睡得久也並不代表睡得夠;究竟要怎麼判斷睡眠品質的好與壞呢?

睡眠障礙原因多 恐致嗜睡、低專注力、疾病

長庚醫院睡眠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黃玉書表示,入睡困難、睡眠時常中斷,無法持續入睡或出現過早醒來等症狀,當這些表現形態出現一個星期超過3天以上,且持續一個月以上,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如造成疲憊、嗜睡、精神不濟等,即是失眠障礙。

而睡眠障礙的類型有很多,包括失眠症、睡眠呼吸中止症、肢體抽動症、猝睡症。比如現今男性常見的打呼及睡眠呼吸中止症,研究也證實其與高血壓、心血管、中風有關,不止大人,若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小朋友則可能影響到學習及情緒,家長應特別當心。

基因決定睡眠長短 精神狀態可判斷睡眠品質

每個人一天的睡眠需求量不一樣,黃玉書醫師指出,一般人睡眠時間平均約8小時,但也有些人只需短暫的睡眠就能精力充沛,而一個人屬於長睡型、短睡型都是受基因影響。此外,評估睡眠品質最明顯的指標就是隔天早上的精神狀態,有些人可能睡滿7、8小時,隔日還是覺得沒睡飽,且有愈睡愈累的感覺,另一部分則可能睡短暫3、4小時就覺得精神飽滿,所以睡眠時間長短,不是唯一影響睡眠品質的因素,還有睡眠是否有達到深層睡眠,是否睡眠一直被打斷,均是重要影響睡眠品質的因素。

提升睡眠品質 從調節生理時鐘開始

若要預防睡眠障礙,黃玉書醫師提到,若真的睡不著,則可做一些不要太刺激或太興奮的事情,等到感覺睡意來了,再上床睡覺;而日常除減少咖啡因的攝取、就寢前3-4小時內勿做運動、白天睡眠時間不得超過30分鐘等,最重要的還是應調節生理時鐘,若長時間下來症狀依舊沒有獲得改善,就應尋求專業睡眠醫師協助,針對不同的症狀以藥物或行為進行治療,以讓自己擁有一夜好眠。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068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明(27)日3級警戒結束,全國降至2級警戒有限度解封,大家開始要逐漸恢復進到公司上班,但大部分人都還沒有打疫苗,對病毒仍然非常恐懼,心理調適就非常重要。三總精神醫學部主任醫師葉啟斌提醒,先觀察自己是不是擔心到身體不舒服,工作團隊要有互相支持同理心,公司主管也要給予員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位70多歲的老先生,偶爾覺得生殖器附近有點腫痛,但不以為意,一週後突然身體感到非常虛弱無力,生殖器鼠蹊部越來越腫痛,到急診時,心跳快速、血壓較弱,有敗血症休克併發急性腎衰竭跡象,後經會診及檢查經診斷是罹患佛尼爾氏壞死症(Fournier's gangrene)...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於防疫期間做好全防護,抗疫也要防癌,呼籲有菸檳習慣的人拒絕使用檳榔、菸品外,符合口腔癌篩檢資格尚未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者,記得於疫情緩和後,要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 早期檢查 揪出病變 依據衛生福利部109年死因統計和國民健康署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

閱讀詳情 »

2021.07.25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7月25日為止,已經有786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