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知覺性頭暈列為新分類疾病 主要症狀有這3種

  護理師退休的李小姐有暈眩症狀長達3年,做過許多檢查結果都正常,四處求醫輾轉找到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滋圃。診斷她罹患新分類疾病「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簡稱PPPD),建議搭配口服藥與每次30分鐘以上復健運動,1個半月後李小姐終於緩解能正常生活。

  張滋圃指出,病人主要症狀有:(一)慢性頭暈持續逾3個月。頭沉重、走路虛浮,精神不太好。(二)頭暈感嚴重度隨當日生理或精神狀況起伏,剛起床好一點,站立、走動或頭轉動卻又加重。(三)視性暈眩,在超商、賣場最明顯,人群走動、貨品堆得多又高,暈得更厲害。

  張滋圃指出,「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跟大腦掌管頭暈的部位變得敏感有關,往往來自1次內耳或腦部引發的嚴重眩暈症,即使痊癒,病人腦神經卻已被誘發,或因此對復發產生恐懼,愈擔心愈容易感暈,陷入惡性循環。

  張醫師表示,正確診斷讓病人了解致病原因解除疑慮,好轉機會很大。此症狀雖易發生在容易焦慮的病人身上,治療方法不只給鎮定效果的抗焦慮藥物,而是給增加腦部血清素藥物。

  研究顯示,治療3到6個月停藥後仍能改善,減少復發機會。他提醒,40至50歲中年女性是好發對象,建議減少生活壓力,多補充富血清素食物,如:亞麻仁油、維他命B群;保持規律生活作息與開朗個性,搭配認知行為治療與前庭復健運動,就能有效降低暈眩感。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 / 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公布國內新增12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例本土及1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9月21日到10月4日全國維持二級警戒,目前關閉的場所仍然維持,下周會對其他場所做整合性討論,後續再看...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上班族的健保費,每個月都是公司直接從薪資中扣繳,很少有人會注意到繳費問題,可一旦要退休了,該怎麼辦?萬一錯失接續投保會不會影響領用慢性病藥物的權益?健保署解答,其實健保投保有順序性規定,民眾千萬要小心,不要因為不小心「中斷投保」影響到健保卡使用。 劉經理就是一例,從健...

閱讀詳情 »

https://grinews.com/news/wp-content/uploads/2021/09/如何擁有更健康的大腦?.wav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琪拉編譯) 年紀大了大腦會漸漸退化,像是偶爾忘記繳電信費帳單或是突然忘記一個人的名字,這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經常性的忘記,那就不正常,甚至有點...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