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顱內低壓症候群 令他頭痛、癲癇、意識不清

  台中1名70歲的洪伯伯曾因接受腦室腹腔引流管手術,造成顱內低壓,以致於只要輕微撞擊便容易導致顱內出血;另1名63歲賴先生則因劇烈頭痛,合併耳鳴與頸部僵硬就診,發現為自發性腦脊髓液滲漏,2人均確診為「顱內低壓症候群」,所幸經過神經外科手術治療後,症狀皆立即獲得改善,不再為顱內低壓所苦。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創傷科主任李建裕表示,洪伯伯過去曾因步態不穩、意識狀態不佳,被診斷出患有「正常腦壓性水腦症」,經就醫接受腦室腹腔引流手術後,雖然症狀有明顯改善,但卻因置放引流管,使得大腦處於相對低壓狀態,硬腦膜下空間變得寬鬆,所以只要大腦受到輕微撞擊,就容易造成硬腦膜下出血,導致後續引發癲癇、頭痛、意識不清等情況,所幸經手術先關閉引流管及使用抗癲癇藥物後,患者迅速恢復意識,待大腦狀況穩定再考慮接通引流管或更換可調式壓力閥,將大幅減輕患者痛楚。

  賴先生則是罹患「自發性顱內低壓症候群」,1個多月以來為頭痛所苦,同時合併耳鳴與頸部僵硬,嚴重時只要一起身就會感到劇烈頭痛,躺臥時才能稍作緩解,患者判斷力和記憶力都出現異常,檢查發現其左側硬腦膜下積液、右側硬腦膜下血腫合併中線位移,經安排腰椎自體血液補片,搭配神經外科腦血腫引流,術後患者頭痛與認知症狀便立即改善。

  神經內科主任王馨範指出,「顱內低壓症候群」是因腦脊髓液滲漏,導致顱內壓力不足,若滲漏處在脊椎,因為脊髓腔內壓力較顱內更低,會導致顱內腔與脊髓腔之間有壓力差,經常在患者坐起或站立時,因脊髓腔壓支撐力不足而讓顱底下沉牽引,患者將感到頸部僵硬、頭痛頭暈、耳鳴、畏光和嘔吐等症狀。

  王馨範也說明,約有5分之1的顱內低壓症候群患者會出現硬腦膜下血腫,原因可歸類為脊椎手術、腦脊髓液引流管,以及自發性腦脊髓液滲漏等3類,有少數患者會出現腦靜脈栓塞,這些嚴重的併發症有可能導致昏迷不醒,而顱內低壓症狀嚴重時,患者會成天臥床,無法自理生活,若頭痛越久或躺下時惡化,需高度懷疑併發顱內血腫或腦靜脈竇栓塞。

  顱內低壓可透過顱部核磁共振檢查搭配顯影劑,觀察內部的各種變化,若無把握治療黃金時間,恐因嚴重併發症造成昏迷不醒。李建裕和王馨範提醒,顱內低壓與顱內高壓一樣危險,若頭痛時合併出現脖子僵硬、後腦痛、聽覺受損、無力、癲癇等症狀,則可能為顱內低壓所致,應儘速就醫,搭配藥物、手術或醫材等多種方式,才能把握治療黃金期。

相關推薦

部立桃園醫院群聚感染逐漸擴大,指揮中心昨天公布案899、890曾到過桃園市八德區大湳市場,停留約1小時,讓桃園市緊急大消毒。市長鄭文燦今日下午赴大湳市場視察消毒作業,並表示第一時間已將市場周圍消毒,現在是擴大至25個里,「因為範圍很大,所以有請化學兵支援」。他也呼籲,除了大型活動都停止之外,逛市場的...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 / 台北報導 「我的小孩要做矯正嗎?幾歲可以開始做?以後做效果會不好?」這是許多家長對於兒童早期矯正的疑問。醫師表示,越來越多家長願意幫小孩提早規劃好牙齒矯正需求,但因為生長發育有太多不確定性,加上後天的口腔清潔也會影響到換牙跟排列,以下為兒童矯正常見的相關問題,讓家長在帶小...

閱讀詳情 »

更新時間 1/26 11:27 部立桃園醫院群聚感染事件累計15名確診者,指揮中心緊急擴大居家隔離5000名出院病患與陪病者等三大類民眾。基隆市長林右昌昨透露,基隆有2位民眾符合這次擴大居家隔離要件,他今日更新數據,表示多了1名陪病同住者、3名到部桃實習學生、6名基隆收治部桃轉院病患,與陪同看護2...

閱讀詳情 »

部立桃園醫院群聚感染事件延燒,已累計15人確診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繼昨日無新增相關本土個案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再宣布0本土的好消息。先前指揮中心設立前進指揮所,並將患者轉出至他院以降壓,陳時中說,現在還有136人留院,對比800床的情況,醫療人力足夠;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