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顱內低壓症候群 令他頭痛、癲癇、意識不清

  台中1名70歲的洪伯伯曾因接受腦室腹腔引流管手術,造成顱內低壓,以致於只要輕微撞擊便容易導致顱內出血;另1名63歲賴先生則因劇烈頭痛,合併耳鳴與頸部僵硬就診,發現為自發性腦脊髓液滲漏,2人均確診為「顱內低壓症候群」,所幸經過神經外科手術治療後,症狀皆立即獲得改善,不再為顱內低壓所苦。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創傷科主任李建裕表示,洪伯伯過去曾因步態不穩、意識狀態不佳,被診斷出患有「正常腦壓性水腦症」,經就醫接受腦室腹腔引流手術後,雖然症狀有明顯改善,但卻因置放引流管,使得大腦處於相對低壓狀態,硬腦膜下空間變得寬鬆,所以只要大腦受到輕微撞擊,就容易造成硬腦膜下出血,導致後續引發癲癇、頭痛、意識不清等情況,所幸經手術先關閉引流管及使用抗癲癇藥物後,患者迅速恢復意識,待大腦狀況穩定再考慮接通引流管或更換可調式壓力閥,將大幅減輕患者痛楚。

  賴先生則是罹患「自發性顱內低壓症候群」,1個多月以來為頭痛所苦,同時合併耳鳴與頸部僵硬,嚴重時只要一起身就會感到劇烈頭痛,躺臥時才能稍作緩解,患者判斷力和記憶力都出現異常,檢查發現其左側硬腦膜下積液、右側硬腦膜下血腫合併中線位移,經安排腰椎自體血液補片,搭配神經外科腦血腫引流,術後患者頭痛與認知症狀便立即改善。

  神經內科主任王馨範指出,「顱內低壓症候群」是因腦脊髓液滲漏,導致顱內壓力不足,若滲漏處在脊椎,因為脊髓腔內壓力較顱內更低,會導致顱內腔與脊髓腔之間有壓力差,經常在患者坐起或站立時,因脊髓腔壓支撐力不足而讓顱底下沉牽引,患者將感到頸部僵硬、頭痛頭暈、耳鳴、畏光和嘔吐等症狀。

  王馨範也說明,約有5分之1的顱內低壓症候群患者會出現硬腦膜下血腫,原因可歸類為脊椎手術、腦脊髓液引流管,以及自發性腦脊髓液滲漏等3類,有少數患者會出現腦靜脈栓塞,這些嚴重的併發症有可能導致昏迷不醒,而顱內低壓症狀嚴重時,患者會成天臥床,無法自理生活,若頭痛越久或躺下時惡化,需高度懷疑併發顱內血腫或腦靜脈竇栓塞。

  顱內低壓可透過顱部核磁共振檢查搭配顯影劑,觀察內部的各種變化,若無把握治療黃金時間,恐因嚴重併發症造成昏迷不醒。李建裕和王馨範提醒,顱內低壓與顱內高壓一樣危險,若頭痛時合併出現脖子僵硬、後腦痛、聽覺受損、無力、癲癇等症狀,則可能為顱內低壓所致,應儘速就醫,搭配藥物、手術或醫材等多種方式,才能把握治療黃金期。

相關推薦

【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新竹臺大分院於11月17日在新竹醫院舉辦「創新醫療:支氣管鏡熱蒸氣消融術」成果發表會,邀請新竹市衛生局醫政科林素芬科長等貴賓,共同見證醫療團隊的優秀表現,醫療團隊的努力讓該院的醫療水準更上一層樓;這場成果發表會現場上,新竹臺大分院也特別邀請接受熱蒸氣消融術成功的個案高先生,...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新的「無藥可用」危機!最新研究顯示,疫情期間部分細菌產生抗藥性的比例大幅增加3倍。台灣感染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就示警,根據衛福部資料,若抗生素抗藥性(AMR)問題未能及時被控制, 到了2050年恐造成國內每年3.3萬人因此喪命。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保誠人壽今(17)日舉辦「i寶 保護兒童 誠就未來」記者會,發表台灣保險業首本兒童心理白皮書,並發布台灣兒童身心健康指數,結果顯示9到12歲兒童身心健康總指數為66分,身心健康程度僅中等,顯見兒童的身心健康需要各界更多的關注與重視。 保誠人壽長期關注兒童生活、理財、...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糞便也能救人!39歲的王小姐罹患俗稱「血癌」的急性白血病,原本寄希望於接受骨髓移植,沒想到3個月後,卻出現嚴重急性腸胃型反排斥反應,終日腹瀉不止,甚至出現血便,生命垂危,經台北榮總醫療團隊評估,緊急採用腸道微菌叢移植術(FMT),將正常人的腸道細菌種入腸道,這才成功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