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研究:團體治療比個人諮商有效!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一項由蒙特利爾大學及聖‧賈斯汀醫院研究中心所進行的研究顯示,在進行2次90分鐘團體治療後的24個月期間,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就減少了25-33%,顯示在心理健康的治療方式上,團體治療遠比個人心理諮商還要有效!

這項研究共有倫敦19所學校參與,這些團體在以個人人格類型為背景下,討論想法、情緒和行為,例如辨識引發事件的導火線;並在老師的指導下探索管理個人問題的方法。而在介入措施實施後的2年間,研究團隊每半年就會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發展情形。

結果顯示,嚴重憂鬱症、焦慮和行為問題的症狀減少了21-26%;衝動性高的青少年則減少了36%的嚴重行為問題;而焦慮敏感度高的青少年減少33%的嚴重焦慮問題;絕望感高的青少年則在嚴重憂鬱症狀上少了2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林家興教授表示,認知行為的團體治療重點,不僅僅在於參與團體的次數,而是當事人在非團體進行時間,能否應用在團體治療中所學得的技巧。一般團體治療約8-10人,每週1次,而一個完整的團體治療通常會進行8-10次,視內容而有所差別。

林家興教授進一步指出,對於在職場、校園、家庭或是有人際問題的人來說,團體治療比個人諮商更合適。因為在團體中的互動,會有助於當事者練習解讀、聽懂與面對問題,也有機會回饋他人,並藉由觀察問題,練習正確思考到行為產生改變。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葉雅馨主任則表示,這個研究結果非常值得引以為鏡,代表團體治療的內容大大影響且可改變青少年的行為認知,最重要的是,團體治療的重點在於介入的有效,只要用兩次介入措施就可以有顯著的效果,那將大大鼓勵國內學校對心理健康的預防及促進。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2691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許多人認為,必須在吃飯後才能服用藥物,但這可不一定。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表示,止吐藥物、抑制胃酸、治療胃食道逆流藥物、部分降血糖藥物等都需用餐之前服用,民眾務必遵守用藥指示,以免藥效打折扣。 張文靜說,一般藥品若沒有特別指示,大多都是以飯後服用為主,主要原因就是...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19)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新冠本土個案增加1例(案16451),個案是60多歲男性,10月16日發燒就醫採檢確診,後續2次PCR檢驗都轉陰性,加上個案曾經打過1劑疫苗,指揮中心研判是舊案。 ▲10月19日新冠個案確診狀況。(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子宮肌瘤是女性最常見的腫瘤,由子宮肌層的平滑肌和結締組織異常增生所致,可能導致病人出現月經量多、貧血等症狀。臨床上案例以單顆瘤體居多,但也不乏有「瀰漫性子宮肌瘤」患者求醫,子宮內肌瘤數超過20顆,導致頻尿、經痛甚至不孕,苦不堪言。40歲的王小姐罹患瀰漫性子宮肌瘤,3至5...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整理報導】變美對於多數女人而言,是永恆的話題。可是要如何在追求凍齡美顏的同時,不傷身、還能夠養生呢?素有「美顏針教父」之稱的中醫師沈瑞斌,在新書《實用居家漢方美容》中,結合中醫理論,傳授超強的養生美容法! 《實用居家漢方美容》新書發表 多位知名藝人與醫界人士到場相挺 「美顏針教...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