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研究:心房顫動罹病1年後,16%中風風險上升!

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在台灣的盛行率大約為百分之一,亦即全台灣約有23萬名心房顫動的病患。根據國內擁有20年經驗擅長以電燒術治療心房顫動的台北榮總副院長、心臟內科陳適安教授,發現在心房顫動確診的1年後,約有16%患者的中風風險值會上升,顯見預防中風是治療心房顫動病患的重要課題。

研究:心房顫動罹病1年後,16 中風風險上升!

長陳適安教授和團隊成員,長期專注於心房顫動的研究和治療,20年來以心房顫動電燒術引領全球。(圖片提供/台北榮總醫院)

心房顫動一旦發生,容易阻塞腦部血管而造成腦中風

心房顫動是心房內不規則電氣活動,使心跳呈現不穩定速度、又快又亂,而這亂跳同時會讓患者出現心悸、暈眩、胸痛、頭暈、無力、呼吸困難等症狀,有些患者甚至根本感覺不到任何症狀。心房顫動一旦發生時,因為心房沒有有效的收縮,心房內的血液會處於流動不佳的狀態,在這樣的情形下,血液很容易凝結成血栓,容易阻塞腦部血管而造成腦中風。

治療心房顫動患者,使用口服抗凝血藥物只能預防中風的發生,無法徹底治癒心房顫動,或降低心房顫動的發作頻率,想要有效達到心律控制的目標,必需透過「心房顫動電燒術」,才能突破藥物限制。此手術是由台北榮總副院長陳適安教授在20年前所創,他發現,心房顫動成因為「上腔靜脈」和「肺靜脈」異常放電,進而研發出此項電燒手術。

心房顫動電燒技術,可降低病患的中風風險

「心房顫動電燒技術」已被全球廣泛的運用於心房顫動的治療,可有效幫助病患免於心房顫動的威脅,降低病患的中風風險和改善生活品質。長陳適安教授和團隊成員,長期專注於心房顫動的研究和治療,20年來以心房顫動電燒術引領全球。團隊發現在心房顫動確診的1年後,約16%患者的中風風險值會上升。依據這項研究發現,團隊建議原本低風險的心房顫動患者,至少每年需要接受中風風險的再評估,以免延誤了抗凝血藥物的使用而發生中風,造成終身遺憾。

研究:心房顫動罹病1年後,16 中風風險上升!

「心房顫動電燒技術」已被全球廣泛的運用於心房顫動的治療,可有效幫助病患免於心房顫動的威脅,降低病患的中風風險和改善生活品質。(圖片提供/台北榮總醫院)

此一研究在美國醫師協會的官方雜誌(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後,國際媒體爭相報導,包括路透社(Reuters Health News),MDLinx,SCIENCE Codex,EurekAlert,MedPage Today,CTCMD等。

常常測量自己的脈搏,掌握自己是否為心房顫動

約有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心房顫動病患並無臨床症狀,很大一部分是在中風就醫後才被確診,但往往為時已晚,已經造成了偏癱、臥床等悲劇。呼籲如果在休息狀態時測量,卻常常會量到心跳超過每分鐘一百二十下,且心跳不規則,快慢速度不一,就要懷疑是否是心房顫動。民眾不妨常常測量自己的脈搏,為健康把關。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8/7146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許多慢性疾病都是吃出來的!遠離食安危機與疾病的關鍵在於預防「食害」! 每個人的體質、基因、精神層面、腸內菌叢、營養狀態、成長方式都不盡相同, 你的身體會告訴你,你需要什麼食物與哪種飲食方式, 順應自然定理,才能獲得真正的健康。   圖片來源:網路 你知道吃多了哪一些危險食物,會帶...

閱讀詳情 »

一張非常有意思的圖!這兩個女人有何不同? 上方左圖的女人51歲了,是一個健康顧問,她提倡全面的營養和健康的飲食方法,多運動、而她是一個素食主義者。   右圖的女人同樣也是51歲!!而這位不是什麼健康專家,是一位喜歡吃肉、黃油、巧克力和甜品和女人(這女人是要作死的節奏呀~),但她在食用這些高...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