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破除好習慣的迷思 好習慣不一定是健康的習慣|魅麗雜誌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保健常識

 

破除好習慣的迷思

 

好習慣不一定是健康的習慣

 

過去被稱為成人病、文明病或慢性病的疾病,包括癌症、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肥胖等,如今已被醫界統稱為「生活習慣病」,因為這些疾病,都是在經年累月的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緩慢形成的,尤其是長期不良的飲食、運動與睡眠習慣,都是自己製造出來的疾病。 

 

「生活習慣病」最大的特徵是,侵犯人體不聲不響,初始沒有任何症狀和感覺,當你發現時,或是等到有自覺症狀時,疾病都已經在身體內部進行一段時間,通常都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一旦發病只能靠醫藥控制,無法根治和復原。但好習慣不一定是健康的習慣,破除好習慣的迷思、主動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定期進行全身性的健康檢查,才是預防與治療的根本之道。

 

 

 

五穀雜糧好健康

 

吃錯、吃多反而傷身

 

一般認為,吃五穀雜糧比一般的精製白米能攝取更多的營養,除了富含豐富的纖維質,也有助於降低血糖和預防心血管疾病。但是五穀雜糧吃錯了、吃多了反而會傷身。 

 

像是有消化問題、腸胃疾病的人,吃五穀雜糧容易脹氣不適,甚至妨礙其它食物營養素的吸收;而腎臟患者和痛風患者也建議吃精緻白米,因為五穀雜糧的蛋白質、鉀、磷含量偏高,會造成腎臟患者身體負擔,而全穀類中的胚芽,普林含量高,會引發尿酸增高,對痛風不利;貧血、少鈣的人也要注意全榖類的攝取,因為穀物中的植酸和草酸含量高,會抑制鈣質和鐵質的吸收。 

 

此外,由於人體活動的熱量來源主要來自燃燒脂肪,糖分只是輔助角色,只有在緊急狀況、劇烈運動時,才會燃燒肝糖、動用糖分。但由於現代人飲食中,經常攝取過多的糖分,包括過多米飯、麵食、麵包、地瓜和馬鈴薯,或是經常喝含糖飲料、可樂、紅茶、珍珠奶茶等,這些短期間內不斷進入身體的高糖食物,讓身體處於持續高血糖狀態,轉而以糖分迴路為主要消耗機制,讓脂肪迴路封鎮不用,造成三高、糖尿病、動脈硬化等慢性疾病發生。若能減少糖分和澱粉等熱量攝取,多攝取蛋白質、蔬果及多喝水等,就能讓身體恢復以脂肪為主要消耗熱量的方式,降低「日常生活病」的發生。

 

 

 

運動完怕吃東西?

 

吃飽運動怕不消化?

 

很多人擔心,運動過後身體吸收較好,進食容易發胖,因此不敢吃東西,反而讓運動後血糖降低的自己,更加餓得頭昏眼花,適得其反影響健康。其實運動後身體代謝變好,飲食只要不過量,正常吃東西能補充流失的體力,也不會發胖。 

 

飯後運動會影響消化嗎?針對十二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讓他們分別於晚餐前和晚餐後快走二十分鐘,比較血糖質的變化,發現晚餐後運動血糖值會下降,對控制血糖有相當的助益,且能持續到下一餐進食之前,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反覆持續的輕量運動,可改善體內對胰島素的感受性,有益糖分代謝,對一般人來說也能預防糖尿病。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99期/12月號】

更多精彩文章,請上魅麗FB

 破除好習慣的迷思 好習慣不一定是健康的習慣|魅麗雜誌

 

【本文出處:《魅麗雜誌99期 2015/12》。更多精彩內容,請上魅麗雜誌》官網;《魅麗雜誌》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農曆新年將至,在傳統習俗中「除舊布新」象徵著壞運去除及新氣象的開始,因此家家戶戶都習慣在這時合力進行大掃除。但有些衛生用品,可不能等過年才換新,其中「牙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學者指出,一隻放置於浴室且無覆蓋的牙刷,可承載百萬種細菌,如為口腔內本就存在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現代人忙碌的生活,工作上的壓力,人際上的困擾,汲汲營營於生計,都成為壓力的來源。壓力,如果是正向的壓力,處理的好就會變成一種動力,產生生命的活力。可是,如果這個壓力持續存在,沒有辦法得到紓解,就會影響到健康。我們的壓力,有的來自工作、人際,有的來自生活上的改變。有研究指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農曆新年是華人重要的節日,今年春節年假為期九天,連續假期在家當然免不了長時間「久坐」及「不常活動」的靜態性姿勢,當人體缺乏活動時,肌肉就容易變得僵硬緊繃,引起肩頸痠痛,所以每當過完年後,復健科就有許多下背痛及肩頸痠痛的病患上門求診。因此,若要擺脫肩頸及腰背痠痛,就要適度伸展...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