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確診個案返家後 中國醫藥學院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姜學斌恐有七成出現長期新冠病毒感染後症候群

【報新聞/曾沛騰/新竹縣報導】台灣累積COVID-19的確認個案已經超過上萬例,陸陸續續有許多國人確診出院、或是離開防疫旅館返家休養,然而,在身體幾乎驗不到病毒,傳染他人的風險已經微乎其微之後,這些個案是否有留下任何後遺症呢?中國醫藥學院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姜學斌提醒大家,即使已經返家之後,仍要持續觀察是否有LONG COVID-19 SYMDROME (長期新冠病毒感染後症候群)。

確診個案返家後 中國醫藥學院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姜學斌恐有七成出現長期新冠病毒感染後症候群
中國醫藥學院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姜學斌

根據今年五月底的發表在美國JAMA Network的一篇統合性研究(Meta-analysis),蒐集了全世界1974個硏究,最後篩選出45個硏究,共9751個患者(有54%為男性),針對84項症狀進行分析後發現,感染COVID-19的個案,在確診後60天或出院後30天的觀察,仍有72.5% 的個案會出現一個以上的後遺症,平均症狀維持2-4個月,有些可能還長達6-8個月。這些症狀包含有疲勞(40%)、呼吸困難(36%)、失眠(29%)、嗅覺異常(24%)、焦慮(22%)、久咳(17%)、味覺異常(16%)和憂鬱(15%)…等。值得注意的是,雖然COVID-19感染後,主要侵犯器官是在肺臟,但是可以發現,有一半以上的長期新冠病毒感染後症候群的症狀,都是全身性的,並且與身心科有很大的關連。

確診個案返家後 中國醫藥學院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姜學斌恐有七成出現長期新冠病毒感染後症候群
情境照

姜學斌醫師更指出,目前針對這些後遺症,還沒有特效藥可以使用,醫療能幫助的部分,主要在於症狀治療。而後遺症引發最大問題,主要是生活品質下降,試想,感染之後,每天覺得疲倦無力、食不知味、咳嗽,甚至出現長期失眠、憂鬱或是焦慮等情緒困擾的生活,任誰都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變成如此。

因此,姜學斌醫師建議確診者在治癒後,往往需要時間讓身心狀況恢復元氣,加上目前社會大眾對於感染者可能有些歧視與不友善,返家或返回職場後,或許會遭受更大的壓力。因此,家人、職場與社會大眾對於這群康復者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康復者也有責任,好好地照顧自己,營養的飲食與規律的生活作息都是關鍵,且要注意自己是否有任何身體不適、或者長期情緒困擾,若有發生相關狀況,一定要儘速就醫。

最後,姜學斌醫師也提醒,這篇論文因為是蒐集許多不同的科學實證作統合分析,因為每個硏究收案的COVID-19患者的嚴重度都不同,且要考慮有症狀的才會被寫成論文的選擇性謬誤,因為研究具有高異質性,很可能會高估症狀的嚴重度。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健康食品「小綠人」標章將核准出現第14項的新保健功效!食藥署今(27)日預告增訂「健康食品之關節保健功效評估方法」草案,未來將正式開放業者申請,產品只要經過「人體食用研究」或「動物實驗」驗證有關節保健功效,即可申請為「健康食品」宣稱...

閱讀詳情 »

▲(照/台灣子宮鏡醫學會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經血過多,千萬別輕忽!一名32歲的百貨公司櫃姐,長期有經血量多的困擾,白天就要使用35公分的夜用型衛生棉,甚至每半小時就得更換一次,每次還伴隨著嚴重經痛,工作需要長時間站立的她,常因此暈眩無力,最後還因為血崩在站櫃時差點昏倒送急診,檢查...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健康食品「小綠人」標章將核准出現第14項的新保健功效!食藥署今(27)日預告增訂「健康食品之關節保健功效評估方法」草案,未來將正式開放業者申請,產品只要經過「人體食用研究」或「動物實驗」驗證有關節保健功效,即可申請為「健康食品」宣稱...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在屏東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服務7年的醫師詹智鈞,身兼創立屏基醫院工會、理事長的身份,「一年一聘」的他,日前突然被院方告知不再續聘,引發全台多個醫院工會今(27)日齊赴衛福部聲援抗議,質疑院方此舉是在打壓工會。衛福部則回應,會進一步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