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社區流行警戒線:單週20例本土 公衛教授:台灣越界3次都守住

社區流行警戒線:單週20例本土 公衛教授:台灣越界3次都守住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社區流行的警戒線是每週20例本土案例。」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12日表示,台灣有3次超出警戒線,第一波是白牌車司機的群聚感染,第二波是院內感染,最後一波是中研院群聚感染,都沒有演變成社區流行,顯示台灣防疫得宜,清明節連假應也能守成。

新冠肺炎世界大流行 台灣傳播風險仍低

陳秀熙在新冠肺炎疫情專家研討會表示,新冠肺炎短短4個月,達180萬確診、10萬人死亡,致死率6%,持續攀升中,是百年來一場世界大流行。

世界大流行下,台灣境外移入大增,又造成家戶感染和院內感染,第一波來自中港澳,第二波來次歐美,不過台灣境外阻絕,後續隔離、部分檢疫,以及減害措施得宜,包含停課、減少大型集會,落實口罩、洗手、擴大社交距離等「防疫文明」。本土個案相對他國較少,傳播風險是較低的國家。

社區流行警戒線:單週20例本土

依據公衛數據,陳秀熙強調,台灣社區流行的警戒線是每週20例本土案例。過去3次越界都成功守住,在沒有社區傳播的情況下,已採社區防疫監測的提前部署。

教授提醒,從各國經驗,台灣小心不要產生群聚感染,若有可透過疫情調查來控制零星個案,包含宗教場所、運動中心、pub、演唱會、長照機構等重點地區。

如果台灣守不住,必須提前部屬,執行範圍夠大的封鎖控制,如果封鎖不住,發生兩個區域以上的社區流行,則執行軟性封城,如義大利。不過,教授說,「封鎖、封城,仍只是買時間,無法結束疫情,仍要依靠疫苗。」

降低死亡率 急性呼吸窘迫比率為關鍵

進一步分析疫情,新冠肺炎死亡率在各國都不同,陳秀熙說明,新冠肺炎患者有3種情況:「輕微呼吸道症狀」、「非致命性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其中急性呼吸窘迫的死亡率很高,因此發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的比率是重要的關鍵。

在義大利,醫療資源無法負荷,急性呼吸窘迫比率偏高,死亡率因此升高。台灣雖然感染率、致死率低,仍希望病人不要變成急性呼吸窘迫。

台灣未來挑戰 公衛教授點名快篩

針對台灣未來挑戰,陳秀熙提到,除圍堵感染,降低死亡率外,發展快篩很重要,又分成抗體和病毒核酸快篩。偵測代表感染過有抗體,和剛感染的抗體,可以評估何時解除社交隔離措施,且曾被感染有抗體的人,可以回去工作,也能保護沒被感染的人。另一種快篩是快速RT-PCR檢驗,偵測疑似感染者,也可調查易感族群,施行個人化治療。

至於境外移入是否全面篩檢?陳秀熙認為,目前是有症狀篩檢,無症狀居家管理,但仍還是有人趴趴走,目前境外已經很少,建議可以全面核酸檢測。

【延伸閱讀】

男子輕忽心房顫動險釀中風 醫:矯正心律要趁早

關節腫痛無法穿衣 當心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祟!

擔心「植體周圍炎」! 植體選擇有學問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80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驚死人!高雄醫學大學研究發現,一般餐廳、小吃店經常使用的美耐皿餐具,只要盛裝食物溫度超過攝氏40度就會釋出三聚氰胺,長期累積可能嚴重傷害腎臟功能,提高罹患腎臟及膀胱結石的風險,呼籲民眾避免使用美耐皿餐具盛裝熱食。高雄醫學大學最新研究 美耐皿是由三聚氰胺與甲醛聚合製成,由於質輕耐摔、價格便宜,不僅餐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王馨儀報導)邁入秋天,很多人開始出現燥熱的問題,不管是情緒上開始容易不耐煩或失眠,還是身體的改變,像是皮膚、嘴唇、喉嚨乾燥以及乾咳等燥熱情況;對此;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許恒壹表示,秋天屬於燥,對應的五行為白色,因此可以多食用白色的食材緩解「燥」的現象,例如白木耳與蓮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胃癌患者術後的照護非常重要,影響傷口癒合及營養吸收。為此,台大醫院與台灣大學智慧健康科技研發中心,共同開發胃癌術後照護App「surgery diary」,透過遠距照護系統,患者可於出院後自行上傳傷口照片,醫師能審視病患的傷口變化,並透過簡訊回覆,立即告知如何處置或回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梁以辰報導)喝茶的好處很多,唐朝武則天、清代康熙和乾隆,都是「一日不可無茶」的嗜茶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醫師周宗翰表示,綠茶裡有很多的兒茶多酚具抗氧化作用,而且綠茶素具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平時喝綠茶來取代含糖飲料,可防止細胞及組織被氧化破壞,同時具有抗發炎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