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神經內分泌瘤難察覺 症狀千變常與其他疾病混淆

神經內分泌瘤難察覺 症狀千變常與其他疾病混淆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位36歲男性,因轉換工作進行職前體檢並順便進行健康檢查,於腸胃道內視鏡發現疑似胰臟腫瘤壓迫十二指腸,進行內視鏡切片後,病理診斷為神經內分泌瘤,醫師立即為病人安排住院做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神經內分泌瘤無明顯症狀 確診多在5年後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病理部黃賢能醫師說明,神經內分泌瘤最常出現在腸胃道,其次是胰臟、肺部,其他部位像是腎臟、攝護腺、乳房、子宮等,也都有可能發生神經內分泌瘤。

許多神經內分泌瘤的病人沒有明顯症狀,即使出現症狀,也和許多常見疾病很相似,如胃潰瘍、腹痛、臉潮紅、咳嗽、心悸、皮膚炎等,因此病人常常在症狀出現後5年才確診。

新增健保給付藥物 早期治療治癒機會高

黃賢能醫師指出,神經內分泌瘤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荷爾蒙治療、標靶藥物、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目前健保署已通過廣泛適用於胃腸胰之長效型體抑素治療藥物的健保給付,相較於過去的短效型體抑素治療藥物,長效型體抑素只需一個月施打一次,此外,標靶治療藥物如Sunitinib也已經納入健保給付,可減輕病人經濟負擔。

黃賢能醫師進一步表示,隨著治療方式的進步,醫師會根據病況選擇最適合的治療工具,最重要的是,神經內分泌瘤已不是不治之症,若能早期發現,更有治癒的機會。

【延伸閱讀】

小孩鼻水直流衛生紙不離手! 「減敏治療」有望擺脫鼻過敏

醫藥費如巨石!失眠和焦慮相伴 貸款專家教您善用金融貸款度難關

心肌梗塞找上誰? 三高、腎病族群多注意

老年人不出門問題多多 洪暐傑醫師籲3原則溝通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63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中報導】18歲李姓同學1年前從台北騎機車到宜蘭後,疑似因騎車時間過長,尾椎處感到異常疼痛,且漸漸出現反覆流膿的情形,坐在硬地板上更是痛不欲生,遍訪醫療院所卻遲遲找不出病因,令他相當苦惱,因緣際會下尋求整形外科協助,確診為罕見疾病潛毛症,經手術切除患部後,李同學終於不再坐立難安...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臺北醫學大學公衛學院全衛學程助理教授高志文近期於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一篇編輯通訊,直指中國武漢與義大利北部未配套的封城,可能是造成數千名醫護人員感染COVID-19的主要原因之一,兩地可能也有大量病人於醫院不幸受到感染,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延燒,連帶影響國際間航班交通停飛。一名馬小姐,因白斑症於去年9月來臺看診,病情明顯控制及改善,但因疫情的關係,無法來臺回診,藥物即將中斷而心急不已,經視訊詢問近期病情,同時仔細查看手部白斑的改變情況,並根據病情調整用藥,解決無法來臺就醫的問題。另一位在新...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亨丁頓氏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是一種神經退化疾病,由於患者腦部神經持續性退化,造成發病後手腳不聽使喚,像在跳舞一樣,到了末期,退化速度加劇,平均存活期為15至20年,目前仍無法完全治癒,屬罕見疾病。中央研究院一項研究發現,透過特...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