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節氣交替溼疹易復發 排除體內溼氣中醫這樣調理

節氣交替溼疹易復發 排除體內溼氣中醫這樣調理

【NOW健康 林郁敏/新北報導】梅雨季節來臨全台陰雨連綿,許多民眾肌膚開始產生過敏反應,常見的症狀如:發癢、紅腫、小水泡等,若本身就患有皮膚疾病的民眾,也可能會在此時變得更嚴重。其實,從中醫觀點而言,這與節氣轉換有關。中醫師鄭愛蓮表示,春夏交替之際,當春季的最後1個節氣「穀雨」,正要轉換到夏季的第1個節氣「立夏」的時候,此時期陰雨頻繁、日夜溫差大,悶、溼、熱的環境條件下,便容易導致皮膚狀況亮紅燈,不過民眾無須過於緊張,只要遵照醫囑,細心照護調養即可。


此時節較常見的皮膚疾病,當屬溼疹及異位性皮膚炎。鄭愛蓮指出,患有這類型皮膚疾病的患者,本身多屬虛寒體質,體內溼氣較重,一旦碰上外在天氣潮溼悶熱,外邪入侵,人體又無法將溼氣排出時,就會引起皮膚搔癢、紅疹等症狀。特別是許多民眾嗜吃辛辣食物及冰涼飲品等,也會造成脾胃寒溼,無法正常排出水分而症狀加劇。


在治療方面,維持原先的調理藥方即可,除非紅腫狀況嚴重,才會加重清熱藥物的劑量。若想緩解季節轉換所帶來的肌膚不適感,建議可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以飲食為例,需禁食任何海鮮及生冷食物,冰冷飲品與性質寒涼的食物,如:生菜、西瓜、芒果、未煮熟的番茄等,都要盡量避免。


鄭愛蓮也提到,現在手搖飲料盛行,許多民眾幾乎是1天1杯,但對於皮膚病患者來說,除了需特別留意不要喝冰的以外,也要避免以綠茶為基底的飲品,因為綠茶屬於生茶,性質寒涼,不利於體內水分排出,易導致溼氣淤積。至於紅茶、烏龍茶則屬與熟茶,適量攝取無妨。


此外,還能從調節、降低外在溼氣下手,以改善肌膚症狀。不一定要花大錢買除溼機,可以直接利用冷氣機進行除溼。平均每周2至3次,在冷氣開啟的同時,把衣櫃或是平日關起的櫥櫃都打開,徹底進行除溼。


早睡早起亦是保養肌膚的不二法門,建議每日最晚11點以前就寢,因為晚間11點至隔日的凌晨3點是肝膽經的修護與排毒時間,若無法充分休息,會造成體內排毒不暢,皮膚病症自然就不會好轉。鄭愛蓮強調,皮膚病症不僅僅是皮膚問題,還與內在的五臟六腑息息相關,因此,民眾在面對皮膚問題時,飲食習慣與作息都要調整,並搭配外用藥物,才能遠離反覆發作的噩夢。


更多NOW健康報導
張上淳駁新冠病毒變異提高致死率 終身帶原機會不高
連假別往人多地方去 「1968」APP提供熱門景點警示

就❤NOW健康
你的健康生活良伴,快加入NOW健康FB粉絲團!
NOW健康YouTube頻道,更多影音點此進入!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就要:NOW健康

★編輯嚴選:想知道國內新冠確診個案全紀錄? 國網中心報你知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妳體重有超標嗎?國健署公布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排行榜,其中乳癌躍升第3名,103年共有1萬1769人罹患,平均每一小時就有1人確診。專家強調,停經後肥胖罹患乳癌風險增1成;另外,飲食高熱量、環境荷爾蒙、少動、晚生、晚孕、未孕,以及老化,都是乳癌人數增加的原因。 乳癌高居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72歲患有輕度失智症及三高的吳奶奶因身體功能退化,在家僅能靠著助行器及外籍看護協助下短距離行走,居家外出需輪椅推行,輪椅因為沒有安全固定帶、煞車鬆落,身材圓潤的吳奶奶坐在輪椅上常感覺不適,一日趁著看護煮飯時自己要爬起來走路不甚摔倒頭部瘀青、膝蓋也因跌倒紅腫,所幸就醫檢查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中心綜合醫院血液透析中心近日通過「澳洲國際醫療照護標準委員會認證」(ACHSi),中心綜合醫院護理長吳寒菁表示,這項認證重點之一,就是感染管控。最讓人感動的地方在於,許多感染控制流程,是醫護人員、病友一起完成,且病友需要好好保管、珍惜自己使用的用物,有些病友在家裡從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梅志銓報導) 藝人豬哥亮罹患大腸癌新聞,引發大眾關注。腸胃內科、大腸鏡專家劉輝雄醫師表示,根據衛福部2015年資料,癌症佔10大死因首位,自2006年,大腸癌更是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國人每年大腸癌發生人數達14965人,大腸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出現症狀時,可能已是中、晚期。...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