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糖尿病共同照護網 團隊照護讓糖友更安心

糖尿病共同照護網 團隊照護讓糖友更安心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

有位王媽媽過去都在大醫院看糖尿病,不僅距離遠,且每次看診人都好多,醫護人員忙東忙西,即使想問個仔細都不知要找誰問,搞得很煩躁;最近,聽鄰居林太太說,附近的診所已經取得「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認證,看診時不只有醫師在旁照料,想諮詢時也有護理衛教師、營養衛教師或社工人員能幫忙回答,看診變得更輕鬆便利了!

台灣約有200多萬名糖友,且人數有持續攀升趨勢,對醫療費用或國人健康造成極大威脅。近幾年,各地參與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認證的診所逐漸擴增,但仍有不少糖友不清楚加入糖尿病共同照護的好處。台中潭子區獲得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認證的主治醫師沈坤泰指出,糖尿病友的血糖若控制不佳,容易併發嚴重急症如中風、心肌梗塞、視網膜病變、腎病變、神經病變等,進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最終更可能導致失能或死亡,不可輕忽!

以病人為中心 客製化控糖治療

傳統治療糖尿病患大多只由醫師看診並開藥,因醫師也忙,較難抽出時間細心衛教,沈坤泰醫師表示,現在只要經過衛福部認證通過的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診所,都有導入團隊照護模式,以病人為中心,提供病患個人化、專業化的醫療服務。

沈坤泰醫師說明,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認證診所的主要團隊成員除了醫師外,還包括護理衛教師、營養衛教師等,且專業團隊成員們會提供病患完整控糖規劃,例如提醒病患做好定期監控血糖、血壓、血脂及眼底視網膜檢查、足部神經血管病變檢查等,也會提供衛教建議與健康追蹤;並由營養衛教師提供飲食建議,透過有趣的活動增加糖尿病照護觀念;甚至不定期舉辦病友分享會、戶外體驗營等。

加入糖尿病共照網  死亡率下降四成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顯示,當病患加入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認證的院所後,因為有團隊完整的追蹤照護,可使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減少四成,截肢風險則是下降五成。

沈坤泰醫師指出,多數糖友對胰島素治療有錯誤迷思,但根據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初次確診時,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約只剩下50%,且糖尿病是慢性病,幾乎不會痊癒,甚至胰臟功能每年以4%持續下降,14年後胰臟幾乎就沒有功能,故如何減少胰臟負擔,延緩退化就很重要。

避免併發症上身 適時補充胰島素控糖

因此,適時及早補充體內不足的胰島素,非常重要。沈醫師補充,很多糖尿病患者會問我一定要打胰島素嗎? 其實,胰島素控制血糖效果很好,而且補充胰島素才能讓胰臟休息,減少胰臟負擔而延緩受損,且藥量不用越吃越重,還可以降低日後併發症發生的可能性。此外,胰島素治療已相當便利,不但筆針進化到跟頭髮一樣細,施打時就像蚊子咬一樣不太痛,像前總統李登輝一天打四針胰島素,身體仍相當硬朗;而多數患者只要一天睡前打一針長效型基礎胰島素,血糖即可控制良好。

沈醫師提醒,尚未加入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病友,及早加入共同照護體系,好好控制血糖,未來才能避免併發症。至於平日的照護重點,沈醫師則以20字箴言分享病友:「及早治療、規律用藥、少糖少油、天天運動,就有美麗人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919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寶寶出生後,新媽咪都希望能重獲昔日S曲線。產後你的腹部肌肉變得鬆弛,更容易囤積贅肉,加上懷孕時的大量攝入,一堆脂肪等著你解決!其實減掉產後肥並不難,只要你吃對、做對,定會事半功倍! 糾正老觀念,有助於恢復身材! 1 坐月子不是要你整天整天的躺在床上或吃或睡! 順產後2天,剖腹產後5天,即可下床走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秋天微風徐徐、天氣涼爽,是許多人喜愛的季節,不過,對於乾性膚質的民眾而言,秋天的氣候轉為乾燥,肌膚會出現過度缺水的情形,容易發生搔癢、脫皮等症狀。醫師提醒乾性膚質者,洗澡時要避免過度清潔及使用過熱的水溫,以免皮膚乾燥的情形更加嚴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柯威...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1名大四學生,平時興趣就是玩手機、上網聊天等,加上最近又迷上手機遊戲,尤其只要蹲馬桶,就會玩手機遊戲玩上癮,甚至忘記時間,一耗就是40分鐘,某次早晨起床,卻發現自己肛門腫起,且有類似彈珠大小的東西卡在肛門,緊急就醫檢查,醫師確診為痔瘡所致。其實痔瘡不只有便秘會造成,只要...

閱讀詳情 »

啥!高血壓元凶竟是「糖」不只是「鹽」!據美國《美國心臟病學》研究指出,高糖分影響腦部,導致心跳加速,血壓上升。事實高糖食物增加齲齒、肥胖、心臟病、糖尿病風險。為健康著想,醫師建議宜減少吃「糖」。美國「MSN」也彙整醫師與營養師的5個控糖建議,做為健康食療參考。   1.了解糖的別名: 除...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