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糖尿病避免胰島衰竭 腸泌素效果好

糖尿病避免胰島衰竭 腸泌素效果好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飲食運動加體重控制   越早治療遠離糖尿病副作用威脅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報告指出,2013年全世界有高達3億8千2百萬人,身受糖尿病之苦;預測到了2030年時,糖尿病友數將逼近6億人。國健署的資料也顯示,台灣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人數已近150萬人。醫師提醒,糖尿病友若想避免胰島細胞衰竭、重度腎病、最後洗腎的命運三部曲,一定要儘早從飲食、運動著手,聽從醫矚,做好體重、血糖控制,配合腸泌素治療,以避免β細胞凋亡。

血糖長期失控 胰島細胞將萎縮死亡

第二型糖尿病的起因在於身體對胰島素抗性增加,導致血糖耐受性變差,當血糖長期失控後,脂質與蛋白質代謝就會異常,最後造成胰島細胞萎縮死亡。然而,胰島中的β細胞是人體中唯一能夠生成及分泌胰島素的組織,對血糖的穩定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過去糖尿病藥物治療主要在於增加胰島素分泌、降低胰島素抗性與減少糖分吸收三大項,然而上述治療卻無法逆轉胰島β細胞的凋亡,只能延緩併發症發生時間,更不用說完全治癒第二型糖尿病。

腸泌素問世 糖尿病治療出現轉機

所幸隨著腸泌素藥物的問世,糖尿病治療出現一絲轉機。由於腸泌素可調節胰島功能,因此醫師建議,在糖尿病初期,當胰臟尚未開始萎縮之前,便著手防止β細胞衰竭,再配合飲食血糖控制與適當的運動配合,不僅可提升糖友的生活品質,而且也可大幅降低併發症的發生。

尤其是目前糖尿病病患中,超過九成都是第二型糖尿病,也就是「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並非天生無法分泌胰島素,只是因為身體對於胰島素敏感性變低,或是胰島素分泌量不足,才導致無法正常代謝血糖。

健康的人體內,當血中葡萄糖升高時會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好讓血中多餘的葡萄糖轉化成肝醣進入到周邊組織中,維持血糖的穩定。若是身體組織對於胰島素產生抗性,或是胰島素分泌不足的話,葡萄糖就會長時間累積在血液中,持續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導致高血糖及高胰島素的狀況。

越早控制飲食成效越好 無法改善時只能藥物登場

胰臟長期高度工作負荷下,胰島會逐漸萎縮,直到功能完全消失,也就是糖尿病晚期,這時候,再嚴格精密的飲食管理都難以控制血糖的起伏了。也就是說,若要避免β細胞持續衰竭,越早進行飲食及相關營養品配合控制,治療糖尿病的成效也越大。

根據美國醫師學會與美國糖尿病協會2012年發表的糖尿病臨床治療指引中指出,當飲食、運動等其他生活模式的改變後仍無法有效改善高血糖者,應開始使用口服降血糖藥治療。顯見糖尿病治療,首要還是從飲食、運動開始,藥物治療已是其次。

腸泌素帶來糖尿病預防與照護的新方向

若能促進腸泌素產生,對於控制糖尿病甚至預防糖尿病有所幫助。除了現行的口服、注射藥物外,天然褐藻中所含的藻褐素,實驗顯示可促進腸泌素分泌,對於降低糖化血色素也有幫助。

第二型糖尿病與遺傳跟飲食息息相關,高風險族群若想預防糖尿病,建議及早從日常生活開始,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是不變的王道;已罹患的糖友們,除聽從醫囑、趁早飲食控制外,更要維持規律的自我血糖監測與服藥順從性,將能避免胰島衰竭、減緩病程進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822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58歲的魏先生,抽菸長達40年,因咳嗽,痰液有血絲求診,被診斷為局部晚期鱗狀細胞肺癌IIIB期。採用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的方式,治療成效相當好,3個月後腫瘤完全消失。抽菸、廚房油煙等 肺癌8大危險因子根據衛福部的資料顯示,國人肺癌發生率逐年增加,近5年平均死亡人數超過9千人...

閱讀詳情 »

在台灣每3位肝癌患者中,就有1位是慢性C肝所導致!而目前台灣約有50萬人罹患C肝,戰勝C肝才能避免走入肝病三部曲即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命運。隨著C肝藥物的進步,揮別C肝不再是夢。根據台北榮總醫院最新C肝口服藥臨床治療成果發現,253名病患接受C肝全口服藥物治療4周後,有效反應率達100%,92%...

閱讀詳情 »

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超標,是不少現代人,健檢後常見的紅字欄位。但不想血脂肪過高、健檢報告滿江紅,到底該怎麼做才對呢?近來,坊間便流傳一套「少油飲食」保健法,宣稱只要減少飲食中的油脂用量,自然有助降低血脂肪,真有這一回事嗎?就讓我們看看專業營養師怎麼說! 「少油飲食」好健康?小心影響脂溶性營養素吸收、害...

閱讀詳情 »

肩頸痠痛揮之不去?調查發現,暑假期間,年輕族群因肩頸痠痛求診案例大幅增加3成。不少患者會以痠痛貼布,或冰敷、熱敷緩解痠痛,但專家提醒,面對肩頸痠痛,最重要的是避免久坐不動,及長期低頭閱讀,建議可利用2招伸展緩解。 低頭K書容易引起肩頸僵硬或是痠痛,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姿勢不良。 「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