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糖尿病除了控糖 這些指數也別忽略

糖尿病除了控糖 這些指數也別忽略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現年40歲的林小姐,30歲時因為泌尿道感染,意外發現自己得了糖尿病,開始使用藥物後,因為不忌口,且抗拒自己已有「糖尿病」,服藥一直不規則,也從不自我監測血糖,導致體重一度超過77公斤;就在定期回診時,和醫師一起檢視儀表板綜合資訊與趨勢圖,明顯看到糖化血色素飆,且出現蛋白尿,甚至因脂肪肝導致肝功能異常,她開始下定決心好好控糖。

經遵照營養師建議控制飲食,和醫療團隊討論運動減重,規則服藥回診,且自我監測餐前餐後血糖調整飲食,一年半的時間,減了15公斤,目前BMI 24,糖化血色素6.6%,尿蛋白回到正常值,也見識到這些指標與身體功能的密切關聯。

糖尿病照護 多重風險因子並重

目前糖尿病在全球的盛行率仍持續攀升,臺灣有超過200萬位糖尿病患,其中佔九成以上,就是與生活飲食習慣、三高、肥胖息息相關的第二型糖尿病。107年國人十大死因中,糖尿病本身高居第五,但且其後續所造成的併發症,甚至器官衰竭與失能,例如:心肌梗塞、腦中風、腎臟病導致洗腎等,都與糖尿病有關,成國人健康殺手。

臺中榮總新陳代謝科沈宜靜醫師表示,目前國內外糖尿病照護的目標與治療原則,已經從以往僅針對血糖控制良好,發展到目前三高多重風險因子並重,以及避免後續慢性併發症的優先考量。

然而,除了藥物調整與選擇,更需糖友、家人、與醫護專業團隊一起攜手合作,才能落實在每日的生活中,達到家控糖之作用。

視覺化健康資訊儀表板 醫病攜手抗糖

為強化糖友健康識能,更理解風險因子控制與併發症間關聯,臺中榮總為糖友們建立專屬的視覺化健康資訊儀表板,將片段的血糖、血脂、腎臟功能、眼底檢查、體重與身體質量指數報告,整合成趨勢圖表,以利糖友、家人與醫護團隊快速清楚的掌握相關資訊,進行完整的檢視與討論,將健康知識帶回家,將控糖保健概念落實於生活之中,與專業團隊一起守護健康。

【延伸閱讀】

顧健康認明「這個」! 專家親授癌症照護給你聽

血友病預防性治療 維持凝血因子濃度更長效!

糖友控糖遠遠不夠 醫:血壓、膽固醇也要顧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417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許多人看電視看到睡著,或者睡覺時有其他光源,小心與發胖風險有關!《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一篇世代研究指出,與睡覺沒光源的人相比,伴隨電視等其他光源睡覺的女性有17%可能性增重5公斤。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Dal...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25歲的張小姐,高中畢業後順利考上國立大學,眼看就要展開璀璨的人生,卻在大三那年出現了人生的轉捩點;她開始聽到有聲音在咒罵她,認為有人在調查她,覺得旁邊的人都知道她在想些什麼,進而影響她的情緒跟注意力,甚至無法讀書跟參加考試。直到家人帶她到醫院求助,她慢慢理解自己得...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根據衛福部106年統計,高血壓位居台灣十大死因第8名,全台超過20歲以上成年人當中,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但將近5百萬高血壓病患中,卻有3分之1患者不自覺有高血壓。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呼籲,民眾應遵守「722」的量血壓原則,每周測量7天,早上起床與晚間睡前共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T細胞淋巴癌為一種罕見的惡性淋巴瘤,疾病惡化較快、復發率高,故通常患者在治療緩解後會需要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術作為鞏固治療。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淋巴瘤工作組召集人暨高雄長庚醫院血液科王銘崇醫師表示,針對T細胞淋巴癌治療,去年底甫獲健保給付的新一代化療藥物打破傳統化療困境;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