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經常眩暈恐發展成中風 中醫:你應該這樣調養身體...

經常眩暈恐發展成中風 中醫:你應該這樣調養身體...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70歲的林老先生,清晨起床上廁所時,突感一陣天旋地轉,幸好及時扶住床邊的把手,才沒有跌倒。40歲的楊小姐,春節前夕因頭暈嘔吐而至醫院急診。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類似的案例。中醫師表示,眩暈為臨床常見病證,多見於中老年人,亦可發於青年人,可反覆發作,妨礙正常工作及生活,嚴重者恐發展為中風、厥證或脫證而危及生命。

眼花發黑、頭暈 經常同時出現

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黃盟珠醫師表示,眩暈是一種自覺症狀,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黑,暈是指頭暈,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二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為「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不能站立,眼球震顫,嘔吐汗出,臉色蒼白,甚至昏倒等症狀。

中醫認為眩暈的病位在頭竅,發病原因主要與肝、脾、腎三臟的陰陽偏盛偏衰有密切關係。病性有虛實之分,臨床上以虛者居多,如氣血虧虛,肝腎陰虛,髓海空虛所引起的眩暈屬於虛證,可見於慢性貧血、慢性肝炎、耳源性眩暈等。因痰濁壅遏,或肝陽化火,上蒙頭竅所引起的眩暈屬於實證,多見於高血壓、精神官能症、中風前兆等。而發病過程中,各種病因病機,可以相互影響,相互轉化,形成虛實夾雜。

規律作息、充足睡眠防眩暈

黃盟珠醫師表示,眩暈的治療原則主要是補虛而瀉實,調整陰陽。虛證以腎精虧虛、氣血衰少居多,精虛者填精生髓,滋補肝腎,常用方藥如左歸丸、杞菊地黃丸;氣血虛者宜益氣養血,調補脾腎,常用方藥如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實證則以潛陽、瀉火、化痰、逐瘀為主要治法,臨床上常用天麻鉤藤飲、龍膽瀉肝湯、半夏白朮天麻湯、通竅活血湯等方劑。

眩暈病情輕者,治療護理得當,預後多屬良好;病重經久不愈,發作頻繁,持續時間較長,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者,則需要較長時間的治療。對於身體較虛的老人家,在治療期間要注意家中的安全設施,避免因暈眩發作而跌倒。

黃醫師建議,預防眩暈發病,首先要增強人體的正氣,規律的作息,與充足的睡眠。平時適度的養生運動,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七情過極。在飲食方面,三餐定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以及過食膏梁厚味等傷脾之品,或過鹹傷腎之品,並且戒除菸酒。在體力方面,要勞逸適度,工作與休閒並重,避免體力和腦力過度勞累。此外,也要避免突然強力的主動或被動的頭部運動,減少眩暈的發生。

 

【更多精采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寶寶胖嘟嘟才可愛!這是多數父母及家中長輩常見的觀念,然而醫師指出,虛胖的寶寶外型圓潤,但肉摸起來卻軟軟的、不夠結實,原因就在於體內脂肪含量過高,長期下來,很有可能成為日後罹患糖尿病的禍根。美國研究發現,喝母乳的寶寶可減少三倍以上的過胖風險,有較好的體重及體脂表現,...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45歲的黃先生在新竹科學園區上班,近一個月來覺得全身無力、疲勞,因此到醫院就診。經醫師問診了解,雖然患者本身沒有BC肝炎病史,但由於常工作超過12小時,導致飲食及作息不正常,加上常外食、抽菸、喝酒,不僅體重過重,抽血報告顯示其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皆偏高,同時超音波檢...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時序已來到春天,正是天氣不穩定、日夜溫差大,忽冷忽熱外加潮濕,容易引發過敏及氣喘,也是流行性感冒高峰期,中醫師指出,順應時節做好養生保健,仍可以樂享活力春天。 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中醫科康鍾禧醫師說明,中醫養生講究時令季節,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養生要訣,例如立春以後,...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近日氣候忽冷忽熱,正是腦出血(俗稱出血性中風)的好發期。以往大家對中風病人的印象,多為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但近日卻有名30歲青年,無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病史,某日突然自覺左側無力入急診,經腦部電腦斷層檢驗後診斷為右側的腦內出血,幸發現的早,在緊急處理治療後,現已出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