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經期異常可能是多囊性卵巢症 中醫調理輔以針灸可改善

經期異常可能是多囊性卵巢症 中醫調理輔以針灸可改善

【NOW健康 陳盈臻/台南報導】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被認為是婦女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之一,約影響5至10%的婦女。經常是因為月經周期異常(如:月經稀發或是無月經症)而被發現,常見的症狀還有肥胖、多毛症、青春痘變多等,症狀有程度上的差別,也可能沒有外顯症狀。


多囊性卵巢患者症狀各有不同 以經期不規律最常見


1名30歲江小姐,1年多前生完第2胎以後,隨著哺乳期結束,恢復月經周期但時間卻不規律,常伴隨腹痛,或數日後中斷,過沒幾天又出血,月經周期10至80天,診斷後認為是氣血不足,造成月經不規律,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黃千毓給予人參養榮湯加上六味地黃丸加減,月經周期逐漸穩定。


另1名案例是28歲林小姐,近年來體重莫名的上升將近20公斤,月經周期30至60天,月經量時多時少,且有許多血塊,經黃千毓醫師診斷後,認為是痰溼內盛,瘀阻血絡,給予當歸芍藥散加上桂枝茯苓丸為主,增減其他藥物,周期漸漸規律。


而34歲的林小姐,由於近2年邊工作邊讀書進修,月經變成90至120天來1次,睡眠狀況不佳,因工作關係習慣晚睡,躺下後又需要1小時才能入睡,所以常感疲倦,排便偏硬且有便秘情形。黃千毓診斷為肝鬱氣滯,肝腎陰不足,以加味逍遙散和一貫煎加減。服藥期間2次月經間隔1個月。


以上3位女性的體質不同,症狀也不同,中醫診察後認為其致病機轉也不同,但共同點是月經周期紊亂,間隔長達數10日不等,並且在月經周期紊亂時,經超音波檢查證實為多囊性卵巢。以中醫調理後月經逐漸恢復規律,重獲健康。


現代人受飲食及作息影響 容易出現不孕或月經不調症狀


黃千毓表示,現今社會壓力增加、女性心思較細膩,容易累積壓力,而肝氣鬱滯,隨著病程發展逐漸演變到肝腎陰不足的程度;另外,現代生活飲食選擇多元,如果平時喜食寒涼、油炸食物與精緻甜食,可能出現中醫所說的脾虛、痰溼、鬱熱等體質狀態,前述原因都可能導致「月經不調」、「閉經」、「癥瘕」、「不孕」等症狀,因此治療須依照病人的體質選用適合的藥材做處理。


而針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常用的藥物,以補益類藥物最多;其次是理氣藥物;接著是利水滲溼的藥物、芳香化溼、燥溼化痰等。


值得注意的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造成的月經不調,背後隱藏的問題是卵巢排卵功能障礙,影響育齡期婦女的生殖能力,臨床上已有許多透過中西醫合作助孕的成功案例。


中醫根據患者體質不同調配藥物 還可以輔以針灸雙管齊下


中醫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治療除了透過中藥以外,也可加上針灸治療,常用穴位有:氣海、關元、中極、陰陵泉、三陰交,依不同體質,辨證施針,痰溼阻滯加上中脘、豐隆;脾腎虛型加上脾俞、腎俞、太白、太谿;肝鬱氣滯型加內關、期門、蠡溝。


黃千毓提醒,部分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病人同時存在代謝異常症候群,因此,生活方式也是輔助治療的重要環節,減少攝取煎、炸、燻烤的食物,均衡攝取各類食物,並且配合適當的運動,不只鞏固治療效果,也是養生之道。


更多NOW健康報導
▸【影】糖vs.醣 傻傻分不清?!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要控血糖?
▸ 男人遇3種情況包皮非割不可 這個季節最適合手術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學會控「醣」、穩住血「糖」 控制糖尿病其實沒有這麼難!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60多歲的郭先生,在企業服務逾40年,平日作息正常、不菸不酒,卻在去年初公司例行健檢中,發現肝臟一處小陰影,進一步追查發現是晚期大腸直腸癌併發肝轉移。才後知後覺地想到,原來自己長期輕微腹瀉和鉛筆便(糞便細軟少)症狀,並非單純腸胃不適,而是腸癌。所幸在治療之後獲得改善,腫...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李蔚萱/台北報導】患有中度憂鬱症的小樺(化名),長期以來都服用抗憂鬱藥物控制,病情雖好轉許多,然而近幾個月卻發現開始出現耳鳴,影響日常生活。對此,耳鼻喉科醫師表示,雖然耳鳴多以中老年人為大宗,是內耳血液循環不良,或耳神經退化所引起,但根據刊登在《細胞學報告》(Cell Reports)...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人體到了一定年紀,肌膚就會開始老化,不僅細紋出現、膚色開始暗沉,甚至還會出現斑點,而現代人壓力大、環境汙染多,更會加速老化進程,自然透亮的肌膚似乎越來越遙遠。使用保養品更怕遇到不適合的,無效之餘還可能使膚質變糟,醫美診所院長沈筠惇醫師指出,其實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就是防曬,...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自5月下旬台灣新冠疫情升至三級警戒,乳癌篩檢量也明顯下降,台北巿立萬芳醫院影像醫學部副部主任暨乳房影像診斷科主任姚敏思醫師呼龥,隨著疫情趨緩及疫苗施打,符合乳癌定期篩檢資格的女性千萬別延遲篩檢,以免錯失最佳治療時機。疫情升溫 定期篩檢量下降九成   姚敏思表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