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經期血塊如燒仙草 原來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年僅22歲的歐歐,在某次經期結束後5天卻「又來了」,但這次經血量暴增,不到1小時就要替換衛生棉,甚至出現手掌大小類似燒仙草的血塊,起初前往婦產科檢查,診斷出血與婦科疾病無關,轉至大醫院抽血,才驚覺白血球數量高出正常人8倍,並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所幸經過7次化療及骨髓移殖,目前僅需持續追蹤,已恢復正常生活。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唐季祿說明,白血病俗稱血癌,並非常見癌症,每年約2,000名新病人,其中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最常見的血癌,每年約新增800案例。過去血癌好發年齡較其他癌症輕,但2000年後發生於60歲以上的病人比例增加,已占一半,但45歲以下患者仍占3成。

  唐季祿表示,目前已知血癌發病原因包括輻射線暴露,化學物質(尤其含苯物質)及曾接受化學治療都會增加致病風險,但大部分病人沒有明顯致癌因素就突然發病,目前也無法早期預防或發現,唐季祿提醒,若突然出現貧血、臉色蒼白、倦怠、骨頭疼痛、經期血流量大增或傷口不易止血等症狀時,應儘速至醫院抽血檢驗,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期。

  由於血癌症狀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如同患者歐歐,初期以為是婦科疾病,所幸及早轉診抽血檢驗,才得以接受治療並成功治癒。然而,多數患者不易於第一時間確診,且血癌患者白血球變異速度快,惡化如光速般進展,甚至2周內癌細胞增至1,000倍,感染風險也隨之提高,倘若未即時治療,嚴重恐喪命。

  臺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侯信安指出,過去針對血癌治療,以化療及骨髓移植為主,然而,多數年長患者因有共病問題,考量身體機能狀態,若無法接受上述療程,通常存活率不到1成;此外,也有少數患者聽聞化療副作用後,選擇放棄或另類療法。在接受化療的患者中,又只有5成能接受標準化療,另一半須透過減量或低劑量化療,以至於整體血癌的患者中位數存活時間僅有7至8個月。

  所幸,近年血癌基因檢測技術及精準治療為患者帶來生機。侯信安醫師解釋,透過檢測發現高達96%的患者具有基因突變,也能清楚區分高、中、低風險,進一步配合血液幹細胞移植投以精準治療,復發率降低至3成以下。同時,分子醫學進展與標靶藥物問世除可提升化療效果,也能於第1線控制惡化,搭配鞏固治療到維持治療,對提高活率有相當大的進展。

  唐季祿強調,民眾應對血癌症狀有所警覺,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把握治癒機會。此外,每年的4月21日為世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日(AML Day),全球也將串聯關注AML疾病衛教宣導,號召全民共同關懷疾病。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超離譜!國內機場再度成為防疫破口,立榮航空竟傳出讓持有核酸檢驗PCR陽性證明的女性旅客照樣登機,一路飛往廈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上表示,經了解立榮機場櫃台只看了該名女子自填的健康聲明書,看到上面全勾了無症狀就放行,「航空公司是會受到處分的」...

閱讀詳情 »

【報新聞/曾沛騰/新竹縣報導】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今日啟用行動採檢亭,院長陳自諒感謝暐順集團熱心公益,肩負社會責任,為辛苦的醫護人員量身打造,捐獻一座行動採檢亭和羅氏Liat新冠病毒快篩試劑以及鼻咽專用病毒採檢拭子及採檢管。暐順集團董事長林妮穎指出,向站在第一線辛苦的醫護同仁致上最高的謝意和敬意...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 王聿瀠 羅偉哲/台北報導 疫情高現新高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公布國內一口氣新增58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64例本土個案及校正回歸本土個案219例。且確診個案中又新增17例死亡。陳時中直言「跡象比較不好」,並進一步點名苗栗縣...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 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 王聿瀠程子奕 羅偉哲/台北報導 全台三級警戒一度見效,但今(3)日疫情卻突然再飆出單日新增583例(含校正回歸)的新高峰,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都脫口「跡象不好!」,尤其年輕人染疫比例陡升,陳時中歸究於是年輕人看到前兩天疫情稍緩而鬆懈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