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缺血性腦中風 3成起因於頸動脈狹窄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根據統計,8成中風都是缺血性腦梗塞,其中約有30%是導因於頸動脈狹窄,而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血管疾病及有家族相關病史者,都是頸動脈狹窄症的高危險群,且男性罹病率較高;醫師提醒,頸動脈狹窄成因是膽固醇斑塊沉積,如有斑塊剝落,便是造成腦部缺血引起中風的重要原因。

頸動脈狹窄在臨床上可分為有症狀與無症狀兩種;成大醫院心臟內科李政翰醫師說明,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是指在近半年內曾發生過缺血性腦血管症狀,且頸動脈狹窄程度愈高,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危險性也愈大。而暫時性腦缺血其實就是嚴重腦中風前兆的警訊性輕度中風;常見的臨床徵象包括突發性的嘴歪眼斜、言語障礙、單側臉部或軀體麻木或無力、單眼暫時性黑矇等,可透過血管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血管攝影,評估是否有頸動脈狹窄的情形。

目前對於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方式多元,包括藥物治療、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其中,藥物治療通常用於輔助,但口服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劑並無法溶解動脈內膜硬化斑塊。國外研究發現,針對無症狀頸動脈狹窄的患者進行五年追蹤,若僅以內科治療,每年腦中風發生率約為2-3%;而對有症狀性高度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即使給予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兩年內仍有20-25%的中風發生率。

因此,台灣腦中風學會頸動脈粥狀硬化狹窄共識小組建議,現今以血管成型術併支架置放或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來治療頸動脈狹窄,效果最好。但對有頸動脈狹窄合併有管腔內血栓、導管或支架無法安全地到達與通過頸動脈狹窄處、嚴重彎曲的主動脈弓、合併有顱內血管畸形、不適合血管攝影(如照影劑過敏)等的患者而言,就不適合接受頸動脈支架置放術了。

預防勝於治療!李政翰醫師強調,預防頸動脈狹窄及腦中風需從健康的生活型態落實,平時對於會加重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應積極控制。另外,也建議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頸動脈超音波篩檢,若有疑似症狀應及早至神經科接受診治,才能有效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3708

相關推薦

(示意圖 非內容本人via) 福建一個爸爸發現兩個女兒失蹤了,心急如焚的爸爸隨後接到了大女兒的電話說妹妹被人抱走了。 爸爸立即報警,隨後警察根據大女孩的指示迅速找回了小妹妹。原來,這個8歲大的姐姐在和1歲的妹妹玩耍時, 看到妹妹被一個黑衣女子抱走了,機智的姐姐尾隨陌生人1個多小時, 跟丟後趕緊跟爸...

閱讀詳情 »

一天一個雞蛋,不僅能提高記憶力,還能保護視力,幫助減肥。但有些人對雞蛋心有疑慮,怕每天吃升高血脂。殊不知,早餐吃個雞蛋,可是有諸多好處。在營養學界,雞蛋一直有「全營養食品」的美稱,雜誌甚至為雞蛋戴上了「世界上最營養早餐」的殊榮。 補充優質蛋白質: 蛋白質是一切生命的物質基礎,與粥和面包等食物相比,...

閱讀詳情 »

很多人都只知道橄欖油不含膽固醇, 是食用花生油的最佳代替品, 但一項最新發現, 橄欖油原來還可減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產生。 類風源性關節炎的產生是由於自身免疫系統對身體肌肉纖維進行對抗, 因而導致身體的關節產生痛楚和腫脹, 甚至導致關節的損壞。此病的成因迄今是個謎, 但近期已有研究指出是和個人的飲食...

閱讀詳情 »

由於香港人偏愛食肉, 加上經常進食快餐, 食物中含有過量動物脂肪及食油, 對健康無益, 而與心血管有關的疾病遂與港人結下不解之緣。 現時每十萬名四十歲或以上香港成人, 每年有一百八十至二百二十人死於動脈血管粥樣硬化性疾病, 亦有百分之四十住院內科病症直接或間接與動脈血管粥樣硬化有關。 九成病因血管...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