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缺血性腦中風 3成起因於頸動脈狹窄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根據統計,8成中風都是缺血性腦梗塞,其中約有30%是導因於頸動脈狹窄,而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血管疾病及有家族相關病史者,都是頸動脈狹窄症的高危險群,且男性罹病率較高;醫師提醒,頸動脈狹窄成因是膽固醇斑塊沉積,如有斑塊剝落,便是造成腦部缺血引起中風的重要原因。

頸動脈狹窄在臨床上可分為有症狀與無症狀兩種;成大醫院心臟內科李政翰醫師說明,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是指在近半年內曾發生過缺血性腦血管症狀,且頸動脈狹窄程度愈高,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危險性也愈大。而暫時性腦缺血其實就是嚴重腦中風前兆的警訊性輕度中風;常見的臨床徵象包括突發性的嘴歪眼斜、言語障礙、單側臉部或軀體麻木或無力、單眼暫時性黑矇等,可透過血管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血管攝影,評估是否有頸動脈狹窄的情形。

目前對於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方式多元,包括藥物治療、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其中,藥物治療通常用於輔助,但口服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劑並無法溶解動脈內膜硬化斑塊。國外研究發現,針對無症狀頸動脈狹窄的患者進行五年追蹤,若僅以內科治療,每年腦中風發生率約為2-3%;而對有症狀性高度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即使給予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兩年內仍有20-25%的中風發生率。

因此,台灣腦中風學會頸動脈粥狀硬化狹窄共識小組建議,現今以血管成型術併支架置放或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來治療頸動脈狹窄,效果最好。但對有頸動脈狹窄合併有管腔內血栓、導管或支架無法安全地到達與通過頸動脈狹窄處、嚴重彎曲的主動脈弓、合併有顱內血管畸形、不適合血管攝影(如照影劑過敏)等的患者而言,就不適合接受頸動脈支架置放術了。

預防勝於治療!李政翰醫師強調,預防頸動脈狹窄及腦中風需從健康的生活型態落實,平時對於會加重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應積極控制。另外,也建議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頸動脈超音波篩檢,若有疑似症狀應及早至神經科接受診治,才能有效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3708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7)日公布,本土病例及死亡個案持續加零,新增12例COVID-19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分別是8男4女,其中有4例屬於突破性感染。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12例境外移入個案,為8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分別自衣索比亞(3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台灣白血病與骨髓增生性腫瘤病患人數明顯逐年上升,而其中因白血病而死亡的人數每年約1,100人。骨髓抹片之判讀為診斷各種血液疾病的最基本且重要的方法,但現行的模式要求,一片骨髓抹片需計數500個血球分類,皆採人工手動,不僅耗時,且細胞計數區域及影像無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今年32歲的Victoria,在2016年2月確診感染愛滋病,2020年更確診子宮頸癌,接二連三的衝擊以及親友間的誤解,曾讓她身心如支離破碎般痛苦,「妳如果不好好治的話,妳就死路一條。」這是Victoria確診時聽到的第一句話,「那時晴天霹靂,雖然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愛...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