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罕病肢端肥大症好發中年人 五官不正常肥大是警訊

罕病肢端肥大症好發中年人 五官不正常肥大是警訊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肢端肥大症是1種生長激素分泌過量的罕見疾病,起因於患者腦下垂體分泌生長激素的細胞出現增生或腫瘤所致,據流行病學統計,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中每年新增3至4個新病例,台灣每年平均新增約60個新病例,平均發病年齡為40歲上下。

 

肢端肥大症會造成患者外貌逐漸改變,例如手部、足部、臉部五官增大等,但因疾病進程較緩慢,故常常被誤認為是身體老化現象而遭到忽略,為此,今年臺大醫院於院內舉行《大手牽小手擁抱陽光向前走》策展活動,且與國內知名攝影師林炳存跨界攜手合作,拍攝公益病友藝術照,希望透過衛教攝影展形式表現出肢端肥大症病友的自信美,同時傳遞肢端肥大症相關衛教訊息。

 

臺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張天鈞教授表示,肢端肥大症最明顯的特徵,即患者外貌不正常的肥大或增生,常見症狀如額頭變寬變高、顴骨變高、鼻子變大、舌頭變大、嘴唇變厚、齒縫變寬、下巴前突;以及手腳增大導致戒指戴不下,鞋子尺寸越穿越大、無法做精細動作;也有人因肢端肥大症導致出現聲音低沉、經常性頭痛、呼吸困難、視野變窄、陽痿、過早停經等現象。

 

臺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施翔蓉說明,由於肢端肥大症的疾病進程較慢,通常短時間內難以察覺,使得患者警覺性降低而未能及早就醫,平均延誤診斷時間約為5至7年不等。且由於確診是在罹病後數年,因此許多患者早已併發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頭痛、關節炎、甲狀腺腫、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共病,對患者身心健康的影響嚴重。

 

臺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博浩解釋,肢端肥大症治療目前第1線以手術為主,目標為移除腦下垂體腫瘤並使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正常化,若未能緩解會再施以藥物與放射線治療。術後患者須定期回診追蹤,檢查血液中生長荷爾蒙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是否維持在正常範圍,並逐步治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共病。

 

張天鈞提醒,肢端肥大症只要早期發現並及早治療,將可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呼籲有相關共病者或民眾出現類似症狀,應盡快至內分泌科新陳代謝科或神經外科就診,確認是否為肢端肥大症所引起。若確診罹患肢端肥大症也無須太過灰心,只要積極配合醫師治療、定期回診追蹤,將可擁有不錯的生活品質。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邁入高齡化社會,台灣長者接受老花眼鏡的視野準備好了,聽損觀念卻遠遠落後。台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部耳科主治醫師廖文輝表示,許多聽損者對助聽器輔助仍多有負面刻板印象,就算聽不清也不願面對,而產生溝通障礙、社交疏離。聽損長者逾100萬人 無症狀難察覺、失智風險高據世界衛生組織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一名北區的專科護理師,五年前就醫確診荷爾蒙陽性乳癌,先後經歷四年荷爾蒙治療後,雖病況穩定,但在去年底復發,胸腔骨處有8公分大的腫瘤轉移。經醫師建議,使用CDK4/6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截至目前為止胸腔骨的腫瘤已全部消失,且治療中無嚴重副作用,此名護理師仍可正常上班與作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二十一歲的陳姓大學生長期飽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每每發作患處即搔癢無比,不僅四肢伴有紅疹、脫屑,身體軀幹同樣乾燥癢甚,時常忍不住搔抓,導致「越抓越癢」,皮膚甚至因為抓破皮出現傷口,不時因為細菌感染導致發炎更嚴重,全身肌膚幾乎無一處完好。異位性皮膚炎成年患者 建議長期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將近八十歲的許先生,之前就因為心血管疾病在外地的醫院放過心臟支架,後來因為腎功能衰竭的問題,固定在花蓮慈院洗腎,沒想到洗腎時血壓常常突然變很低,原本有高血壓的許先生收縮壓竟然掉到不到90毫米汞柱,緊急送到急診檢查後,發現是主動脈瓣膜狹窄造成的問題。花蓮慈院心臟內科主任陳...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