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罕見!生雙胎胞滿月突大出血「流一臉盆」 送醫3次才知禍首藏子宮

▲國泰醫院收治罕見個案,剖腹產雙胞胎,產後4周卻發生大出血。(照/國泰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孩子都滿月了,媽媽卻還鬧大出血!37歲的王小姐接受人工試管嬰兒成功誕下雙胞胎,沒想到產後4周人還在月子中心時,上廁所卻無預警發生大出血,大量血液順著大腿一直滴,血量足足有一臉盆多,甚至還流出半個手掌大血塊,緊急輪血2000cc才保住一命,同樣情形還發生3次,最後才揪出是子宮內血管瘤造成的產後大出血,臨床上十分罕見。

國泰醫院婦產科主任蔡明松表示,俗稱「血崩」的產後大出血,在台灣醫療技術好的狀況之下,發生率不到5%,且大多數為發生於剛生產完24小時內的「立即性產後出血」,多因收縮不良或產道裂傷等,至於這類的「延遲性產後出血」個案臨床上並不多見,發生率更少,僅約1%。

蔡明松進一步指出,而因為子宮內血管瘤造成的延遲性產後出血個案,查詢國內外文獻更只有10例。

王小姐的大出血狀況特殊,每一次出血都有1000到2000cc之多,儘管醫師給予藥物治療,清掉血塊,報告也都正常,顯示沒有胎盤殘餘,但只要藥效一過隨即又發生出血,前後折騰3次,進一步使用顯影劑檢查後,才發現是子宮內右側血管瘤造成的大出血,栓塞治療才解除危機。

蔡明松說,處置產後出血得視引起產後出血的原因而定,臨床上會先以藥物治療,若藥物治療無效時則採手術處理,方式包括B-Lynch縫合術、子宮切除術或經導管動脈栓塞術,其中經導管動脈栓塞術是利用血管X光攝影方式,將微導管沿股動脈尋找至出血點,再以一種栓塞物打入動脈內,或以氣球將供應子宮血液的動脈塞住,幫助產婦止血,子宮也得以保留。

蔡明松提醒,產後大出血是一種無法預期的緊急情況,包括高齡產婦、巨嬰、多胞胎、子宮腫瘤、前置胎盤、前胎剖腹產、曾有肌瘤切除手術、曾多次人工流產、凝血功能異常或有產道撕裂傷嚴重及子宮收縮功能不良的產婦,皆是高危險族群,醫護人員需特別謹慎留意,必要時事先做好預防及準備。

產婦在生產後出院至坐月子期間,也需多注意傷口及出血量,若發現惡露持續排不乾淨、且顏色都呈紅色,或突然流出大量鮮血或血塊、有發燒(出血易細菌感染)、臉色蒼白、心悸、頭暈或不正常腹痛等症狀產生時,應立即回診就醫。

照片來源:國泰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腎臟也會「中風」! 持續腰痛、下背痛或血壓飆高皆恐是警訊

密閉雅房搞浪漫「香氛蠟蠋點整天」 小情侶一氧化碳中毒被當殉情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牙周病與糖尿病存有雙向關係。(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牙肉到處腫脹?牙齒鬆動吃東西怪怪的?如果你的牙齒也出現有類似的困擾,抽個血驗驗血糖比較保險,原來國內牙周病專科醫師門診觀察發現,不少有上述症狀來求診的病患,一問起來,不是糖尿病控制不當,就是渾然不覺自己已...

閱讀詳情 »

▲血液病學會與台北榮總提醒民眾注意輸血後可能的不良反應。(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從手術急診到慢性疾病治療,不少人得靠「輸血」治療保命,但醫師提醒,不少人不知道輸血後可能出現搔癢皮疹、發燒、發冷、頭痛、心跳加速、呼吸不順暢等短期不良反應,甚至過敏休克;尤其,...

閱讀詳情 »

▲為求補身生飲鹿、鱉血,結果導致敗血性休克。(照/亞大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亂補身補出大事!台中一名66歲男子與友人餐敘時,一口喝下生鹿血及生鱉血,以為能夠強身健體、補腎壯陽,沒想到回家之後卻出現發燒、嗜睡、畏寒等症狀,眼見症狀持續2天都沒改善,這才緊急就醫,檢查後確診為敗血性...

閱讀詳情 »

疥瘡是一種傳染力強的疾病,想要預防疥瘡,必須全家共同努力!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想要避免疥瘡感染,首要要注重個人衛生,減少與他人共用衣物;再者,因疥蟎不耐高溫,因此衣物、寢具可使用60度以上熱水清洗或洗後熨燙,即可降低感染的機會。  疥瘡的感染力強,可能透過直接接觸或是共用毛巾、衣物等間接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