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沒聽過她,但你一定聽過她的歌聲!!
甄嬛傳中她的歌聲貫穿全場…
姚曉明博士(後排左二)將姚貝娜的部分角膜移植給深圳一名患者。
姚貝娜的角膜已給兩人帶來光明
“貝娜用她美麗的眼睛迎接新一天的絢爛曙光。”
昨天淩晨零時,姚曉明做完移植手術後,在微信朋友圈發了這樣一則內容:“我和郭萍博士、林寶濤碩士,連夜將貝娜捐獻的一只角膜移植到一位患圓錐角膜的26歲男性青年眼中。手術23:18開始,24:00順利結束。貝娜用她美麗的眼睛迎接新一天的絢爛曙光。”
這位接受姚貝娜角膜移植的小夥子姓戴,湖南人,在深圳從事手機充電寶生產與銷售工作。他患有圓錐角膜,接受移植的是左眼。
“姚貝娜只有33歲,去世7個小時後就摘除了角膜,這樣的角膜很適合移植給圓錐角膜患者。”姚曉明說,按照姚貝娜生前意願,她的角膜將移植給深圳、成都和武漢等地的3名患者。
“武漢是姚貝娜的出生地。她的父親姚峰本來打算把姚貝娜的另一部分角膜捐給武漢一名病人,但對方拒絕了。他們誤以為貝娜生前癌細胞已轉移至頭部,角膜也會殃及。其實,角膜是中央透明的無血管組織,癌細胞轉移的幾率非常小。”姚曉明說,他們將保存姚貝娜的剩余角膜,等待合適的受捐者。
說起和姚貝娜一家人的認識過程,姚曉明說,姚貝娜的父親姚峰是深圳音樂家協會主席,與他同是深圳市政協委員,“我們開會常碰到,見面時會交流我國眼角膜患者和捐獻誌願者的情況,偶爾也會談談姚貝娜的流行音樂。”
“姚貝娜是一個很單純的女孩,對流行音樂有著特殊的摯愛和追求,無論是成名前還是成名後都不改初心。”姚曉明說,姚貝娜留給他的印象很美。
女兒的角膜能造福患者,父親感到有些寬慰
“姚峰夫婦用另一種方式延續著愛女的生命。”
姚曉明說,從1月7日在病房見到姚貝娜,到16日她去世,十天里他的內心經歷了非同尋常的煎熬。
1月7日下午,姚曉明趕到姚貝娜所在的北大深圳醫院。在醫院,看到姚峰夫婦傷心的樣子,姚曉明強忍著淚水,但不知該怎麽安慰。
“在病房內,姚貝娜躺在床上不能動彈,只能微微地發出聲音:‘爸爸,我好痛。’她實在太痛苦了。”這一幕讓姚曉明看著心里很難受,他就走出了病房。隨後,姚峰也來到了病房外,向姚曉明表明女兒身後將捐贈眼角膜的想法。姚曉明說,作為角膜捐獻的推動者、角膜捐獻者的兒子和眼科醫生,他將盡全力幫助姚峰一家實現心願。
1月9日上午,姚曉明拿著器官捐獻誌願書來到醫院,姚峰代表女兒在角膜捐獻誌願書上簽字。姚峰告訴姚曉明,女兒留在世上的角膜還能造福患者,多少有些寬慰。在病房外,姚峰送了一張姚貝娜的同名專輯《姚貝娜:小頭發》給姚曉明,唱片封面上寫著:姚峰代表貝娜致意。
“當時,我拿著這張唱片,手顫抖得厲害,複雜的心情無法用言語表達,只能祈禱上天能再給姚貝娜一次奇跡。”姚曉明回憶起這一幕,聲音有些哽咽。
當天中午,姚貝娜的病情開始加速惡化,被送入了ICU。此時的她逐漸失去了意識,出現了休克。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姚曉明每天給姚峰發信息打電話,詢問姚貝娜的病情,同時安慰姚峰夫婦。1月16日下午,姚貝娜去世的噩耗傳到了姚曉明的耳中。當天下午5時30分,姚曉明代表深圳市紅十字會,前往北大深圳醫院ICU接收姚貝娜捐獻的眼角膜。途中,他懷著悲傷的心情,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發了一篇追憶姚貝娜的文章,文中寫道:“愛女逝去,給姚峰夫婦留下了永遠的痛。的確,貝娜再也看不見父母了,但是,姚峰夫婦遵照愛女的心願,在悲痛中捐獻出貝娜角膜的義舉,將用另一種方式延續著愛女的生命。”
他的口袋里總放著一張卡片
“一旦出現意外,我自願將角膜捐獻出來。”
昨天,當記者提及幾年前姚曉明為其母親實施角膜摘除術的事情時,他停頓了片刻。談及母親,他的言語里滿是深深的懷念和敬意。
姚曉明的母親丁劍芬是溫州市區人,是一名鐵路系統的醫生,一直很支持他的角膜事業。當她得知自己身患癌癥後,立即對姚曉明說要捐獻角膜。2005年9月17日,丁劍芬因病離世。一個小時後,姚曉明為母親做了角膜摘除術。之後,他把母親的角膜移植到8名患者的眼中。
姚曉明建立了國內最大的眼庫。他的口袋中總放著一張卡片,上面寫著:“一旦出現意外,我自願將角膜捐獻出來。”姚曉明說,在我國200萬名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中,75%可通過角膜移植手術複明,但由於供體角膜匱乏,大批病患在黑暗中苦苦掙紮,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捐獻角膜的意義。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捐獻角膜,幫助在黑暗中苦苦掙紮的患者,同意的點
相關新聞:
如果姚貝娜早點看到下面這篇文章,結局會不會改變?一定要轉給你關心的她!
乳腺癌如何早期自我檢查及預防?
全世界每年約有120萬的婦女患乳腺癌,每年死於乳腺癌的有50萬人。我國是乳腺癌發病率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且有年輕化的趨向,四五十歲的中年女性是乳腺癌的高發人群。為此,腫瘤專家呼籲:中年女性要全面瞭解乳腺癌的相關知識,注重健康檢查,遠離乳腺癌危害。乳腺癌的發病率在世界範圍處於上升趨勢,乳腺癌跟人體內的雌性激素有關。乳腺癌的發病,與患者的遺傳基因、生活習慣、常用食物、生育狀況等緊密相關。我國乳腺癌的發病特點是,近20年來發病率迅速上升,發病的高峰年齡是45-49歲,比西方國家提前10-15年。對乳腺增生不要過於恐慌,由於對乳腺癌高發病率的恐慌,不少女性對自己的乳腺增生表示擔憂。乳腺增生是育齡婦女發病率最高的疾病,表現為乳房週期性疼痛和腫塊乳腺增生。其實乳腺增生並不...
全世界每年約有120萬的婦女患乳腺癌,每年死於乳腺癌的有50萬人。我國是乳腺癌發病率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且有年輕化的趨向,四五十歲的中年女性是乳腺癌的高發人群。為此,腫瘤專家呼籲:中年女性要全面瞭解乳腺癌的相關知識,注重健康檢查,遠離乳腺癌危害。
乳腺癌的發病率在世界範圍處於上升趨勢
乳腺癌跟人體內的雌性激素有關。乳腺癌的發病,與患者的遺傳基因、生活習慣、常用食物、生育狀況等緊密相關。我國乳腺癌的發病特點是,近20年來發病率迅速上升,發病的高峰年齡是45-49歲,比西方國家提前10-15年。
對乳腺增生不要過於恐慌
由於對乳腺癌高發病率的恐慌,不少女性對自己的乳腺增生表示擔憂。乳腺增生是育齡婦女發病率最高的疾病,表現為乳房週期性疼痛和腫塊乳腺增生。
其實乳腺增生並不是真正的疾病,可能是受月經週期影響,或者是因為內分泌失調所致,是一種相對比較正常的生理現象。乳腺增生只是在上皮有高度增生及不典型增生時才有癌變的可能,良性病變跟乳腺癌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乳腺癌的治療方案應是多種手段的綜合性治療
乳腺癌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其病變不僅僅侷限於乳腺,乳腺腫瘤在其直徑不足1釐米時,就可以發生全身的轉移。但乳腺癌並不是一個不可治癒的疾病,越早發現治癒的希望越大,有一半以上的乳腺癌病人可以終身治癒。
在乳腺治療領域以前有很多的概念和誤區,現在新的科學和人文結合的概念中,已經有了早期的保乳手術、化療、內分泌治療、立體的放療以及更為精確的靶向治療。但治療乳腺癌手段的選擇主要取決於乳腺癌的具體情況,如病期、是原發還是復發性乳腺癌等因素,治療方案的確定應符合多種方法相結合的系統性綜合治療這一原則。
自檢與定期乳腺檢查相結合 早期發現乳腺癌
早期發現乳腺癌,乳腺可保留,不用做更多手術。西方國家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普遍開展了乳腺普查工作,所以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的乳腺癌死亡人數不斷下降。我國現在也開展了女性的乳腺癌普查工作,希望通過這個可以降低死亡率,同時提高生存質量。另外可以降低發病率,發現高危人群。但也要督促女性認識到自檢與定期做乳腺癌檢查的必要性。自檢可以做到早發現,防止晚期乳腺癌的出現。對成年女性來說,尤其是45歲以上的女性,每1~2年做一次正式的乳腺癌檢查,是非常必要的。月經正常的女性,月經來潮後的第3~5天是體檢的最佳時間,此時雌激素對乳腺影響最小,乳腺處於相對靜止階段,容易發現病變。
乳腺癌高危人群要提高警惕
乳腺癌高危人群包括:
以前患過乳腺癌或有良性乳腺腫瘤史的患者;有乳腺癌家族史的,若直系親屬中有一人以上患過乳腺癌,那麼本人患乳腺癌的可能性較大;
第一次妊娠年齡大於30歲的婦女以及從未生育過的婦女;
進食過多的動物脂肪,絕經後體重超重的婦女;患某些慢性乳腺疾病(如導管上皮不典型增生、乳頭狀瘤病等)的婦女;
月經初潮年齡在12歲之前,或停經在55歲之後的婦女;
長期應用雌激素以控制更年期症狀的婦女,在許多年後,乳腺癌發生的危險性增加;
一側乳腺癌患者,對側乳房生癌的機會比正常人高5-7倍。
對於這些人來說,一定要提高警惕,定期做體檢。
預防乳腺癌的發生,女性在生活中還要注意:多吃蔬菜、豆類和水果;減少高脂肪、高熱能量食物的攝入;定期做中等強度的體育鍛鍊;保持精神愉快,迅速排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