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聽到咳嗽就想逃! 「疫情焦慮症」乾洗手洗到手脫皮

聽到咳嗽就想逃! 「疫情焦慮症」乾洗手洗到手脫皮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雖然台灣新冠疫情非常安全,但只要外出就覺得四處都是威脅,人潮稀疏卻執意戴上口罩,戴上口罩卻保持超安全社交距離,心情每天隨著新確診數字起伏,恐怕是「疫情焦慮症」找上身!書田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施加佐提醒,如果發現自己只要聽到新冠肺炎資訊就會開始緊張,最好讓自己脫離一下,不要一直關注。


施加佐表示,最近門診中有1名病患開口說,自己似乎有了「疫情焦慮症」,每天都在擔心確診人數,外出總擔心別人不戴口罩或咳嗽,頻繁用酒精噴手到脫皮,仍然忍不住一直使用乾洗手,看到醫院的防疫措施就非常緊張,擔心自己與家人得病,加上營運公司暫時停擺,覺得養不起員工,對未來想法非常悲觀。


施加佐解釋,人面對未知或威脅時,多少都會有焦慮情緒,也因為焦慮擔憂轉向負面態度,期間雖然會想辦法怎麼去應對解決,但焦慮太多反而會讓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辦。以此次疫情來說,總是擔心自己與家人得病,也不敢隨意出門,調劑與舒壓管道減少,對疫情怎麼樣規劃應對,自己也毫無頭緒無所適從。


施加佐補充,比較容易焦慮的族群,在門診上來說,女性比率稍高,個性對環境刺激反應比較大,另外還有完美主義者也是,擔心不確定性會讓自己難以應對,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才能達到目標,焦慮感就會慢慢浮現。因此,如果發現焦慮心情無以消除,首先就是先暫停一直看疫情資訊的動作,減少視覺與聽覺刺激。


施加佐持續說,一定要學會面對疫情後的生活,至少學會自我滿足,看見與珍惜自有的,學會感恩,而不是一直怨嘆疫情損失。平時看30分鐘新聞知道疫情資訊就已足夠,慎選網路資訊,減少接觸負面資訊,學會正向思考改變看事情視角,並重新整理自己生命中重要大小事的序位,經由適當治療與心態調整,才能與疫情和平共存。


更多NOW健康報導
孩子鼻過敏是小毛病? 醫:時間拖越久影響層面越大
第7例新冠死亡40歲男性 裝葉克膜1個月仍不敵死神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節氣交替溼疹易復發 排除體內溼氣中醫這樣調理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一名21歲男性大學生,上個月因持續咳嗽感冒,引發氣喘急性發作,卻拖延數天不就醫,病情惡化,最後嚴重到掛急診,所幸經過支管擴張劑、靜脈類固醇以及氧氣治療,病情逐漸好轉,在住院數天後病癒出院。醫師提醒,氣喘急性發作若不即早治療,病情可能惡化到需要住院,嚴重甚至呼吸衰竭,需插管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隨著人口老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越趨增加,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1990年居死因第6位的COPD,到2020年將攀昇為第3位,國際間統計紛紛顯示COPD耗費的醫療資源龐大,其中急性惡化者佔絕大部份支出。醫師提醒,急性惡化者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可縮短復原時間、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內政部訂定五月第二個周日為佛誕日,許多佛教團體都會在五月推出浴佛、朝山等活動;臺中慈濟醫院復健中心林啟文副主任提醒,信徒朝山前應做好暖身,朝山時也應善用護膝保護膝蓋,以免膝蓋關節和肌肉受傷。林啟文副主任表示,佛教徒的朝山活動會有三步一拜的儀式,由於朝山動作重覆跪與拜,有些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台灣12歲以下患有氣喘的兒童,推估約19萬2千多名,調查發現,這群氣喘兒有1成會因氣喘而掛急診,卻多達72.4%未定期回診追蹤病情,其中7至11歲更超過8成。國健局提醒,氣喘兒定期回診追蹤很重要!否則一旦急性發作,必須緊急就醫或增加用藥劑量,反而得不償失。依據全球氣喘倡議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