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聽力問題知多少? 聽覺受損情況與常見聽覺輔具整理包

聽力問題知多少? 聽覺受損情況與常見聽覺輔具整理包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人類的聽覺系統可分為周邊和中樞,周邊聽覺系統由外耳、中耳、內耳所組成。外耳負責接收聲音、定位聲源、聚集聲能,使聲音通過外耳道和鼓膜、傳輸到中耳;中耳為內含空氣的腔室、當中有3塊小聽骨負責傳遞聲波;內耳分為前庭(負責平衡)和耳蝸(負責聽覺),耳蝸內含柯蒂氏器(Organ of Corti)、為聽覺的終端受器。


柯蒂氏器含有2種聽覺細胞:內毛細胞和外毛細胞。當聲波從中耳進入內耳時,外毛細胞會放大聲音振動;內毛細胞會將聲能轉換為電位差、以利後續神經信號傳遞。傳輸至大腦以解讀聲音的訊息。


臨床上針對主訴聽覺困難者,會施予純音聽力檢查判斷其聽力損失程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以優耳聽覺級為主,正常:小於25分貝;輕度聽損:26至40分貝,建議尋求專業諮詢;中度聽損:41至60分貝,建議使用助聽器;重度聽損:61至80分貝,需使用助聽器;極重度聽損:81分貝以上,使用助聽器並配合相關復健計畫,需學習唇語。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上官瑋娟指出,聽覺系統任一部位受損皆可能造成聽力損失,依病變部位可分為:


1. 傳導性聽力障礙:發生於外耳、中耳,常見原因有耳垢栓塞、鼓膜穿孔、中耳積水、聽小骨斷裂等情況。常可藉由藥物或手術改善。


2.感音神經性聽障:發生於內耳或聽神經,常見原因有感染、老化、噪音、耳毒性物質暴露。


3.中樞性聽障:發生於中樞聽覺系統,可能因老化、腦傷、其他神經疾病造成。常導致聽覺記憶及理解能力的減退。


4.混合性聽障:同時存在2種以上聽障類型。


感音性聽力障礙雖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輔具科技的進步、對於此類聽障者大有裨益。上官瑋娟表示,目前常見的聽覺輔具依形式可分為:


1.助聽器:基本原理是利用內建麥克風接收聲音、經過擴音器將聲音處理並放大後傳出,使聽損失者聽見本來聽不清楚的聲音。市面常見有:耳掛型 (behind the ear)、耳內型(in the ear)、耳道型(in the canal)、深耳道型(completely in the canal)及骨導式助聽器。視情形可配合使用其他語音清晰度增強技術,如:方向性麥克風、噪音消除機制、雙耳配對功能等。


2.人工電子耳:需藉由外科手術將電子裝置植入耳蝸,可放出電流、刺激聽神經產生聽覺。適用於兩側極重度聽損者,植入後仍需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與學習。


3. 生活輔具:主要功能是解決使用者生活上的問題、減輕生活中參與限制,依功能分為:

▸1. 警示輔具:利用閃光或振動以警示環境變化;
▸2. 電訊輔具:如電話擴音器、網路攝影機;
▸3. 溝通輔具:使用圖卡或文字表達。

 

日常聽力保健

1.避免過度或不當清潔外耳道。
2.避免菸、酒、高分貝噪音場所、長時間配戴耳機。
3.作息規律、睡眠充足、保持心情平靜。
4.飲食均衡,攝取維生素ACE、omega-3脂肪酸、深綠色葉菜。
5.慢性病需穩定控制、定期回診檢查。
6.聽損溝通零距離。
7.儘量去除背景音。
8.說話速度放慢點。
9.關鍵字說清楚。
10.面對面和他說話。
11.說話不要用吼的。

 


更多NOW健康報導
▸防疫茶當水喝竟畏寒越喝越怕冷 中醫師指出喝錯反傷身
▸打疫苗前先搶購止痛藥備用 含乙醯胺酚成分不只普拿疼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暑假將近,適逢雙眼皮手術熱潮!根據醫美整形外科觀察,暑假大學生、社會新鮮人諮詢整形手術比例甚高,其中以雙眼皮手術詢問度最高。其背後原因是,整形手術需等待修復期,暑期能有較充裕的時間在家休養。而雙眼皮手術又屬整形手術中接受度較高,且年輕人眼皮彈性佳條件好,眼皮手術較為單純...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為儲備防疫醫療量能,指揮中心於2月宣布醫事人員出國禁令。隨著國內疫情趨緩,衛福部宣布,從7月起解除禁令,但仍須向醫院提出申請,評估核准後始能出國,返台後則需居家檢疫14天,採檢呈陰性,始能返回工作崗位。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指出,指揮中心自7月1日起,取消醫事、社工...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南報導】過幾日就是端午節了,而說到端午節,多數人先想到的都是為了悼念屈原衍生的節日,其實,過「端午」的習俗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只是當時未有「端午節」這個名稱。起源是古人觀察到農曆5月氣候開始變熱,正值蛇蟲繁殖期,且疫病多發,因此認為5月是惡月,農曆的5月對應曆法的「午」,初五的...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烈日高照,氣溫持續飆高,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外出時務必注意熱傷害,近日因熱傷害就診的人數眾多,截至今年6月21日止,全國醫療院所已經收治385名熱傷害患者。 熱傷害定義為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缺水性中熱衰竭以及鹽份缺乏所致之中熱衰竭、暫時性熱疲勞、熱水腫等。也包括暴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