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肌膚外傷 結痂掉後3-6月去疤關鍵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年假期間出遊人潮眾多,大大小小的意外傷害隨之增加,年後皮膚科求診潮也開始顯現。皮膚科醫師提醒,肌膚傷口越早治療,留疤機會越小,通常肌膚傷口結痂脫落後3-6個月是肌痕形成的時機,若要有效減緩肌痕發生,應把握這段關鍵黃金時期做好保養,保養時程三、五個月至一、兩年不等,通常3年內都算新生肌痕,長期且持續的護理是促進改善的不二法門。

皮膚科醫師吳敏綺指出,根據臨床觀察,長假結束後通常會引起一波肌膚狀況的求診潮,其中以女性患者居多,大部分是在旅程中意外造成肌膚傷口,常見狀況如潛水時遭水母攻擊、戶外爬山的刮撞傷等,因傷口不大未特別留意,等到發現才驚覺皮膚上已留下疤痕。

吳敏綺醫師表示,這些不大不小的傷口正是最容易留下肌痕的危險因子!因為傷口恢復過程中,很容易因忽視而沒做好醫藥塗抹與保養。通常傷口紅腫症狀3-4天後至第3個星期,是填補傷口、新皮再生以及傷口癒合的過程;第21天開始持續兩年,傷痕周圍的膠原纖維會重整,結為永久的疤痕,通常傷口結痂脫落後的3-6個月正是肌痕形成時機,要減緩肌痕發生,就應該把握這段關鍵時期,做好居家護理與保養。

吳敏綺醫師建議,保養品質可依自己偏好選擇乳液或油脂類產品,重點是需穿透性高、潤澤度強;而成分可選擇富含維生素A與維生素E的產品,改善肌膚彈性、紋理及膚色,同時強化保濕,幫助傷口癒合。

至於出外遊玩時,吳醫師提醒,民眾必備含類固醇的抗過敏藥膏,以及治療外傷的抗生素藥膏,在第一時間壓下發炎反應,以免持續發炎破壞皮膚。若有外傷破皮,可先塗抹含抗生素藥膏;若曬傷,可先冷敷再塗抹類固醇藥膏;若被水母螫傷,先以海水沖洗降低刺激,再擦上含類固醇的抗過敏藥膏。切記越快處理傷口,越能降低肌膚留下疤痕的機會!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8172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3)日公布國內新增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及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且指揮中心指出,接種BNT疫苗之後,恐釀心肌炎、心包膜炎,民眾在接種後4週內,若出現疑似症狀,必須立即送醫。本土增2例 境外3例指揮中心說明,...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洋蔥可抑制骨質流失,這是真的嗎?國外研究發現,洋蔥含有槲皮素,可減少骨頭中的鈣質流失,進而提高骨質密度,預防骨鬆;不過,食藥署提醒,洋蔥鈣含量很低,想要預防骨鬆,還是應多攝取牛奶、深綠色蔬菜、小魚干、黑芝麻、豆製品、紫菜等,並適當運動、日曬。 洋蔥在歐美被譽為蔬菜皇后...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國光生技今(13)日宣布,該公司新冠疫苗海外臨床試驗已獲印尼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BPOM)核准,將進行劑量探索2期臨床試驗,並進一步規劃3期人體臨床試驗,作為次世代疫苗臨床開發的起點,不排除結合新冠疫苗、流感疫苗,打1次就獲雙重保護。 國光生技發言人潘飛表示,全球新冠...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