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背部痘痘狂長不停 這些行為可能讓你背部更嚴重

背部痘痘狂長不停 這些行為可能讓你背部更嚴重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夏日炎炎,走出戶外總是讓人汗流浹背,流汗後沒趕緊清潔,加上悶熱環境「加持」,小心比青春痘還可怕的「毛囊炎」上身!若沒有適當治療會使感染擴大,嚴重恐造成蜂窩性組織炎,不管大人小孩都應慎防。

夏天高溫易致身體出油 恐致毛孔堵塞引發毛囊炎  

毛囊炎就是「毛囊發炎」,無論男女老幼、四季都可能發生。振興醫院美容中心主任藍淑馨指出,夏季身體易出油堵塞毛孔,加上溫度升高會助長出油及發炎,依照往年門診經驗,夏季期間收治的毛囊炎患者,遠比冬天多出3~4成。

毛囊炎發生 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吳宜芳表示,像是常穿悶熱衣物、習慣用手抓皮膚,甚或泡溫泉、做SPA都可能引發,常見發生部位包括毛髮多的頭皮、腋下、鬍子週圍,以及衣物覆蓋住的前胸、後背。

另外,職業別影響生活環境,如是學生族、在廚房或工地等悶熱環境下工作的患者最常見,相反地,在冷氣房工作的上班族較少有相關困擾。

除了季節、生活習慣與環境,體質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例如同一個悶熱潮濕的氣候和環境中,容易流汗、出油體質者較易出現毛囊炎;另一方面,愛美人士為了保養、防曬、化妝,在皮膚上層層塗抹厚重的保養品、化妝品或防曬乳,或是穿過於貼身不透氣的衣物,都可能養成皮膚無法通風的「溫床」,滋生細菌或黴菌等微生物,進而產生毛囊炎。

毛囊炎成因大不同 皮屑芽孢菌感染集中在夏季

吳宜芳表示,因細菌感染的細菌性毛囊炎較常見,占毛囊炎病患約6、7成,好發於皮脂功能旺盛或是頭皮等區域,若發生在身體其他部位,常與皮膚傷口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有關,其他情況則如泡入不乾淨的溫泉後感染綠膿桿菌,形成溫泉性毛囊炎、長期服用治療痘痘的抗生素後,造成格蘭氏陰性菌毛囊炎。

相較於細菌性偏急性感染,黴菌性毛囊炎從感染到發炎較偏慢性。吳宜芳指出,黴菌性毛囊炎成因是皮屑芽孢菌感染,發生時間集中在夏天,因天氣悶熱易流汗,流汗後身體沒擦乾或沒清潔乾淨而造成,好發部位集中在衣物遮蓋住的背部、胸口或身體較潮濕悶熱處。

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力低下者,是好發族群,嚴重的頭癬患者也可能合併毛囊發炎;其他原因造成的毛囊炎則包括毛髮倒插、癌症標靶治療的藥物所致。

另有一類別的毛囊炎跟青春痘相關,好發於頭皮、胸、背部等較容易出油的部位,但並不是青春痘。吳宜芳指出,毛囊炎的症狀是毛囊週圍出現紅腫、疼痛,輕則1顆或數顆紅腫突起物,嚴重則變成大腫塊,甚至化膿,若沒適當治療,毛囊炎擴大即成為台語俗稱的「疔子」(西醫學名為「癰」),更嚴重會局部紅腫熱痛、發燒、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預防毛囊炎上身 少曝曬、多清洗、防燥熱

平時應穿著透氣衣物,天氣若太熱就避免出外曝曬,流汗後趕緊沖洗身體並擦乾,切忌運動完馬上躺著休息,否則汗水留在身上會滋生細菌。若患者反覆發生毛囊炎,可能因為皮膚已受損,這類患者運動完可直接洗澡;另外,多喝水、保持正常排便,降低體內燥熱環境,也是遠離毛囊炎的一大妙招。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延伸閱讀】

酷暑炎炎,血糖控制大不易 醫師解析兩大原因

安度男性中年危機 補充睪固酮也能一尾活龍

肺癌藥物納健保 晚期癌友命運新希望

自體脂肪隆乳5大秘辛 美胸渾然天成祕密大公開?!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703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還有什麼油可吃!?食用油違法添加銅葉綠素、混油使用的廠商一家家浮出檯面, 對於政府怎麼會核發食品GMP認證給這些食品廠商,以及沒有做好檢驗把關,立委點名要衛福部負責。雖然經濟部已針對頂新、興霖及正義公司的油品混摻撤銷GMP認證;不過,該如何使產品檢驗認證制度更完善,以及檢驗...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許多民眾因為生活、工作忙碌,卻忽略了補充身體水分,或是以糖份高的飲料代替開水來達到解渴,但是您是否想過,天天好幾杯的飲料,可能導致血糖升高。另外,許多年長的糖尿病患者,口渴感覺較不明顯,也因此急診室中多了許多體內水分嚴重流失,血糖飆高的糖尿病患者。台北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45歲的李先生,今年4月開始左耳有悶塞感,因聽力沒有影響,起初不以為意,但悶塞感一直持續,到診所就診診斷為感冒引起,醫師交代按時服藥多休息;不料,半個月情況仍為改善,做了中耳通氣管置放手術才好轉,但2個月後卻在頸部摸到腫塊,到醫院檢查確診為鼻咽癌。收治這名患者的衛生福利部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如何預防蛀牙?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牙科主任林滄溢指出,其實要遠離齲齒,必須定期口腔檢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並正確潔牙,兒童還可以透過塗氟、窩溝封填,保護新長出的牙齒,降低發生蛀牙的機率。林滄溢表示,成人通常每半年要進行口腔檢查一次,幼兒則應每3至6個月一次,定期口腔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