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腎臟病如何選擇低鉀蔬菜和水果?低蛋白、限鈉磷鉀飲食如何吃?

腎臟病如何選擇低鉀蔬菜和水果?低蛋白 限鈉磷鉀飲食如何吃?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NKF)

腎臟病通常不建議攝取太多蔬菜和水果,因為其中含有鉀離子,而過多的鉀離子對於腎臟功能不好的人來說,就造成腎臟的負擔!因為鉀離子透過尿液排除體外,而腎臟無法排除鉀離子時,過量的鉀離子蓄積體內,反而會造成身體不適,影響心臟等功能。 腎臟病患可以吃蔬菜和水果嗎?可經由醫師的評估及診斷是否需要限鉀! 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提出,與普遍看法相反的建議,腎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和蔬菜!因為蔬菜和水果是均衡飲食中很重要成分,提供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

但是當出現腎功能開始下降時,血液中的鉀含量就會開始上升,此時,建議遵循低鉀飲食,如此血中鉀含量可以恢復正常值。但是,並非所有腎病患者都需要遵循低鉀飲食,是否要限鉀要經過專業醫師的評估及建議才能執行!

蔬菜和水果是一般來說鉀含量較高,但可以藉由選擇種類及製備和烹飪方式來影響它們的鉀含量。即便有限制鉀的攝取量,每天仍可以吃兩份水果,像是蘋果和柳橙;兩份蔬菜,像是胡蘿蔔和綠花菜各兩湯匙。避免攝取鉀含量較高的水果和蔬菜,如此可以維持血中鉀的含量。

要如何選擇低鉀的蔬菜和水果?專家列出9點建議 1、三個雞蛋大小的馬鈴薯是符合低鉀飲食的份量。食用前,鍋子中放入較多的水將馬鈴薯和蔬菜燙熟。

2、確保蔬菜已經燙熟,不需使用燉煮的方式。

3、避免使用燙過蔬菜的水做成醬汁、湯、或肉汁,這些湯汁中含有很多的鉀離子。

4、用其他方式烹煮(像是油炸、烤等),請先將馬鈴薯稍微燙過。

5、加入醬汁或要拌炒之前,將蔬菜稍微用滾水燙過撈起。燙過蔬菜的水倒掉不做其他用途。

6、避免使用高壓鍋、微波爐、蒸鍋或快炒的方式。

7、如果想要喝果汁的話,可以用一份水果替換成120毫升果汁。

8、如果喜歡吃沙拉,一把的蔬菜的量當作為一份。如果現在正在執行低鉀飲食,建議每天不要超過一份沙拉。

9、番茄(半罐標準罐頭,即約200公克/8盎司)可以換成一份馬鈴薯,湯汁部分丟棄不食。

10、如果喜歡吃蔬菜的話可以將一份水果換成蔬菜。

身為亞洲人的我們,飲食中如何減少鉀的攝取呢? 1、豆類為亞洲飲食中蛋白質的重要來源。想要降低烹飪中的鉀含量,可以將豆類或發芽的豆類在溫水中浸泡約一小時,等到要烹煮的時候將水瀝乾即可。

2、一份煮熟的豆類(兩到三湯匙)可以替換成一份馬鈴薯。

3、花生、鷹嘴豆粉和香菜一起煮時會提高鉀的含;所以,烹煮時最好避免將這些食物添加到菜餚中。

4、蔬菜為咖哩這道料理中不可或缺的配料,為了降低鉀含量,可以將蔬菜切得細小,增加表面積,並且在使用前將蔬菜浸泡在溫水中約45分鐘。

生的食物所含的鉀離子較多,經過烹煮後,食物所含的鉀離子大部份會被煮出來流到湯汁裡,所以要少吃「生的食物」;煮過的湯汁都含有很高的鉀離子,所以少喝湯或用菜汁、菜湯、肉汁拌飯,上面的小撇步都可以降低鉀離子的攝取喔!

推薦閱讀:

醫師揭四不良習慣恐傷腎 腎臟保護從日常做起

美國腎臟病基金會食譜-照燒鮭魚佐鮮蔬 挑戰15分鐘上菜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查看原始文章>>

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相關推薦

初生嬰兒的頭骨仍軟,需要睡在枕頭上給予支撐、固定嗎?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表示,2歲以下的嬰幼兒都不建議睡在枕頭上,一方面是因為嬰兒脊椎是直的,不需要枕頭給予支撐,再者枕頭可能增加嬰幼兒窒息風險,因此建議孩童應2歲以後再考慮使用枕頭。  初生嬰兒的頭骨仍軟,因此不少家長會考慮買個枕頭來幫助維持寶寶圓弧的...

閱讀詳情 »

   大人洗手不乾淨惹禍!3歲娃拉肚又脫水 (記者張耀元報導)爸媽注意!許多大人上完廁所之後,沒有確實的執行洗手動作,隨便清水沖一沖就做罷。然而這樣一個小小的動作,就有可能讓您的心肝寶貝食慾不振、上吐下瀉,嚴重甚至脫水住院受罪好幾天! 大人「隨便洗手」 讓孩子腸胃炎上身 剛滿3歲...

閱讀詳情 »

正值春暖花開之際,早晚溫差較大,許多民眾過敏症狀嚴重,皮膚發癢到睡不著,一抓就破皮流血。不過台中慈濟醫院腸胃內科主治醫師林志明表示,皮膚癢不一定是皮膚病,也可能是肝臟出現問題,甚至已經長出肝癌。 1名73歲老先生因為年紀大,皮膚油脂分泌變少,身體原本就容易發癢,最近更覺全身異常搔癢,忍不住動手抓就...

閱讀詳情 »

台中1名工程師,當發覺視力模糊時還以為是電腦看太多了,沒想到就醫後發現腎功能惡化,而且已經第5期,醫師研判,可能跟他長期抽菸有關,呼籲民眾最好把菸給戒了。 如果視力突然模糊,小心可能和腎功能有關!台中1名工程師,當發覺視力模糊時還以為是電腦看太多了,沒想到就醫後發現,腎功能惡化,而且已經第5期。醫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