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腦中風後復健遇瓶頸…肢體痙攣復健效果差! 健保開放肉毒治療

腦中風後復健遇瓶頸 hellip;肢體痙攣復健效果差! 健保開放肉毒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雖然在別人眼裡只是二到三公分移動的幅度,但對於停滯一年的我,就是最大的進步!」曾是美髮設計師的劉先生,因兩年前腦中風,一夜間變成行動不便者。雖然急性期後,他每天積極復健,短時間內很快就因為肢體痙攣張力過大遇到瓶頸。在醫師建議下,他接受肉毒桿菌素治療,施打一週即明顯感受到手腳肌肉放鬆,重拾復健的信心,期待未來很快能靠著自己雙手完成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逾半數腦中風患者失能 肢體痙攣影響大

台灣每年約有1萬3000多人死於腦中風,逾半數患者急性期後仍處於失能狀態。台灣神經學學會陳柔賢理事長指出,腦中風急性期後,患者應該要積極復健,但若面對肌肉痙攣緊繃無法完全伸展,復健效果就會大受影響,復原狀況也不理想。

台灣腦中風學會鄭建興理事長說明,肢體痙攣是因為腦細胞壞死後,先造成肢體無力,經過數週或是幾個月演進,患部肌肉張力過強,進而使肌肉緊繃或關節活動度受限。約四成中風患者會出現肢體痙攣,如手指往掌心彎曲、手腕內彎、手臂蜷縮、腿部僵直、腳趾向下彎曲等症狀。患者無法自行吃飯喝水、沐浴更衣與如廁等,有時連自行搔癢都無法辦到。

肢體痙攣肌肉緊繃 部位易濕疹、潰瘍、感染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陳志昊醫師補充,病人關節活動度受限加上肌肉緊繃,病人做復健運動時更加疼痛,影響復健效果;加上部位不易清潔,導致濕疹、潰瘍、感染,並傳出異味,嚴重甚至會導致不可逆的關節變形。

痙攣治療多元 健保開放有條件給付肉毒治療

中風後肢體痙攣的治療多元,包括復健運動等非藥物治療、手術治療、脊髓腔內投藥、口服抗痙攣藥物,與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素等。但中重度肢體痙攣患者使用口服抗痙攣藥物效果不佳,且有嗜睡的副作用。

陳柔賢理事長表示,健保已有條件給付肉毒桿菌素用於腦中風引發的上肢與下肢肢體痙攣,患者及照護者可積極與神經內科或復健科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計畫。醫師依據患者的病情與需求,注射在需要治療的肌肉,約三到六個月施打一次,患者在施打一到兩週內便能感受到治療的效果。

遇瓶頸別氣餒 把握痙攣黃金治療期改善復健過程

腦中風患者在復健過程若面臨肢體痙攣的挑戰,會非常氣餒、對復健失去自信,特別容易想中途放棄!陳柔賢理事長呼籲,腦中風後肢體痙攣治療也有黃金期,及早積極治療,使復健過程更順利,改善患者外觀、生活自理能力與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無家者不是你想的那樣 吉立亞醫藥發揮企業精神為弱勢創造可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743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剛度完蜜月的新婚女性小美(化名),在正要邁向人生的下個階段時確診乳癌,小美深怕自己的病情會影響婚姻、拖累丈夫,但在台中慈濟乳醫中心林金瑤主任的鼓勵和開導之下,小美積極配合一系列的治療計畫,考量小美年紀輕、有生育計畫,因此先以化療和抗HER2標靶藥物作為第一階段治療,在確認藥物效果且腫瘤變小後,接著以...

閱讀詳情 »

陳太太懷孕30周時產檢超音波發現胎兒的小腸過度膨脹,超過一般正常的寬度,婦產科醫師懷疑是腸道阻塞的狀況,與小兒科醫師共同討論陳太太產後的新生兒追蹤計畫。待新生兒出生後,隨即由新生兒科以及小兒腸胃科共同照護,並照會小兒外科醫師擬定跨專科團隊治療方案。然而孩子出生後,因為血液感染與嚴重腹脹問題,一直無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寵物可能可以預防過敏!許多家庭因為害怕幼童成為過敏兒,所以不敢在家中養寵物。然而瑞典哥特堡大學日前的研究指出,小嬰兒成長時接觸越多家中寵物,未來發生氣喘、花粉熱和濕疹的機率會越低。哥德堡大學的助理教授比爾‧海瑟瑪(Bill Hesselmar)也表示,如果家中毛小孩鮮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晚期肺癌沒得救?精準醫學時代來臨,許多癌症患者將希望寄託於標靶治療,但對於罹患「新國病」的肺癌患者而言,仍有相當高的比例不適用標靶治療,後期常常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對此,陽明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張時杰認為免疫療法是一個新希望,最近就有一名奶奶在接受免疫治療後,讓癌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