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腰痠背痛若合併「這些危險訊號」 當心脊椎病變!

腰痠背痛若合併「這些危險訊號」 當心脊椎病變!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步調緊湊,出門辦公上班時,久站、久坐,有些人還需要揹負重物,回到家中忙著照顧小孩、操持家務,最容易導致「腰痠背痛」,這些下背痛症狀已經是現代文明病,據統計,約八成的人終其一生被下背痛困擾。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神經外科許孜榮醫師表示,下背痛的成因分為三大類,也有相對應的治療方式,但也不可忽略危險訊號,小心可能是脊椎病變造成「急性神經損傷」。

大多數急性下背痛 6週內會緩解

許孜榮醫師表示,人是直立動物,每天起身活動時,腰椎和骨盆便承載負重。車子開10年會壞,人體也是會隨時間演進而磨損、退化。研究發現,大多數急性下背痛約六週內會緩解,而釐清下背痛的病因並予以治療能讓超過六成的人不再復發。

下背痛成因分3大類 醫揭對應治療方式

下背痛的起源依身體結構大致可分為:肌肉筋膜炎、脊椎骨折或退化性關節炎,以及腰椎神經壓迫病變。許孜榮醫師表示,肌肉筋膜炎起因於肌肉疲勞。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使肌肉緊繃,可能產生的慢性損傷日積月累,將造成下背痠痛。常見治療為藥物及復健物理治療。

許孜榮醫師指出,脊椎骨折成因大致分為創傷、骨質疏鬆與惡性腫瘤。骨折處刺激神經,造成難以忍受的疼痛,常使人臥床而不敢移動。脊椎關節退化而形成骨刺,進而造成神經管狹窄,致使行走較長距離時會腰痠背痛、腿酸麻,需要停下休息才會緩解──稱為「神經性跛行」。

其治療主要包含藥物及復健物理治療,如三個月未見改善,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許孜榮醫師表示,腰椎神經壓迫病變來源可能是退化骨刺、椎間盤突出或腫瘤。需由神經外科醫師根據症狀與檢查以判斷外科手術是否可根除病因。

留意這些危險訊號 恐為脊椎病變!

當下背痛合併一或數項以下「危險訊號」時,建議應儘快讓醫師評估是否為脊椎病變致使急性神經損傷:下背痛合併外傷、癌症病史、排尿困難、大小便失禁、下肢無力或感覺異常、年齡大於50歲、發燒、濫用靜脈注射藥物、長期使用類固醇

【延伸閱讀】

下背痛越動越不痛? 當心是「僵直性脊椎炎」上身

8旬嬤長年腰椎滑脫下背痛 行走困難最多撐3分鐘!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51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先捐血,再回家!」台灣血液基金會在5月21日發布缺血新聞稿後,非常感謝許多捐血人在其後的週末假日熱情響應,走進捐血室挽袖捐血,血液安全庫存量在周一略提升至5.9天,仍未達安全庫存量的7天標準,也期待民眾能於平日周間持續捐血,以維持每日的醫療用血供應。降載醫療系統 輸血治療不能停止在開始降載醫療系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失智症長者記憶力、認知功能、行動能力都逐漸退步,吃東西需要家人餵、食物常常含在嘴巴裡,且容易嗆咳,因發燒被帶來醫院急診,診斷為肺炎,因而放置鼻胃管,住院接受肺炎治療。吞嚥困難 生活品質下降 甚至威脅生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慧娟說,像這樣的病人,在醫院...

閱讀詳情 »

2021.05.27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5月27日為止,已經有59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0...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隨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無論是上學、上班、進餐廳用餐或是搭捷運、高鐵,現在都必須先量測體溫;但你知道量體溫有哪些方式?測量時又有什麼「眉角」?義大醫院家醫科鄭暐霖醫師分析五種常見的體溫量測,教你掌握眉角量得精準:1、額溫 ☑使用工具: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