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腸道健康直接影響免疫力 營養師首推7類食物下肚最長「好菌」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也開始注意到腸道健康與免疫力息息相關,但怎麼吃、才能夠吃出「好菌」多多?營養師建議,益生菌菌株與益生質結合,提供充分的食物給益生菌,才能有效增加腸道中益生菌的存活數目與時間,而通常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或天然發酵食品,都含有大量的益生質,可以多吃7大類食物。

這7大類食物包括:「全穀根莖類」(糙米、燕麥、紫米、藜麥、薏仁、地瓜、小麥、玉米、芋頭、山藥、馬鈴薯);「豆類」(黃豆、黑豆、紅豆、綠豆);「蔬菜」(蘆筍、花椰菜、紅蘿蔔、地瓜葉、高麗菜等葉菜類);「水果」(蘋果、木瓜、香蕉);「堅果種子」(杏仁、核桃、腰果、南瓜子);「海藻類」(紫菜、海帶、海茸);「蕈菇類」(木耳、香菇、金針菇等各式菇類)。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營養師劉語潔表示,打從出生那天開始,我們的腸道就會佈滿著共生菌叢,嬰兒會由媽媽的產道及母乳獲得這些益生菌種,長大以後,我們則可以從發酵食物或額外補充益生菌,攝取這些重要的菌株。

益生菌的功能眾多,劉語潔指出,它除了負責將膳食纖維轉換成可被吸收利用的短鏈脂肪酸,還協助製造維生素,及調適免疫功能。更重要的是,每個人的腸道菌叢組合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腸道內的菌群有多種不同屬種的益生菌,分成益生菌群、中性菌群、有害菌群三種,而益生菌的好處就是可以抑制「壞菌」在腸道中的產生。

劉語潔說,科學家發現,益生菌菌株與益生質結合,提供充分的食物給益生菌,增加腸胃道益生菌的繁衍,才能有效增加腸道中益生菌的存活數目與時間,如果是腸道健康的人,可直接攝取天然益生菌食品,如無糖優酪乳、無糖優格、乳酪、泡菜、味增、納豆等發酵食物;若是外食族或平日工作忙碌、壓力大者,因為較容易重複食用同類食物或吃進過多加工食品,可透過保健品適量補充益生菌保養腸胃,但補充益生菌的同時,要多攝取天然益生質,提供益生菌足夠的養分。

什麼是益生質(prebiotics)?它是益生菌的養分,能培養良好的腸道環境,增加腸胃道益生菌的繁衍。市面上最普遍的益生質為果寡糖及菊糖,若要從天然食物攝取,可選擇不易消化的膳食纖維來補充益生質。

劉語潔提醒,膳食纖維中富含益生質,衛福部建議每日攝取25到35克的膳食纖維。以常見的高麗菜、青江菜、小白菜、萵苣來說,每100g平均含1.4g的膳食纖維;水果如珍珠芭樂、黃金奇異果、香吉士、香蕉,每100g平均含2.5g的膳食纖維。其他含量相對高的食物還包含糙米、燕麥片、堅果、酪梨、筍等,建議每日多食用五穀雜糧,並搭配5到7份青菜及2到3份水果,就能提高膳食纖維攝取量,也能獲取足夠的益生質。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開心手術胸留25公分傷口 疤痕一天天「癢痛變形」竟是棘手大麻煩

直線總看成弧線? 年逾50歲有這症狀恐是「眼睛的癌症」找上門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健署今(13)日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民國108年新發癌症人數及癌症時鐘持續雙破歷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有5大癌症的發生年齡都比較早,包括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子宮體癌、甲狀腺癌,發生年齡中位數全落在「5字頭」。而國健署也正研議,在現行的四癌篩檢之外再擴增肺癌的低...

閱讀詳情 »

▲部分境外移入個案把病房當飯店,出現種種脫序,讓醫師都怒了。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近來境外移入個案大暴增,隨著落地陽性率一路飆高,國內專責病房也塞滿這類病人,但卻傳出諸多脫序行為,讓第一線的醫護都怒了!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今(13)日就有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醫師匿名出面控訴,竟有境外移入的確...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人「癌」注意!最新十大癌症排行今(13)日出爐,國健署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統計民國108年每4分20秒就有1人罹癌,比前一年再快轉11秒,而「大腸癌」連續第14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蟬聯癌王。若進一步區分性別來看,「乳癌」更已是持續17年來的女性癌症頭號殺手...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人對癌症真的不能掉以輕心,國健署今(13)日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民國108年新發癌症人數及癌症時鐘又雙破新高,凸顯癌症來得凶又來得快的趨勢,國健署進一步分析也發現國人有3種癌症正在上升中!包括:攝護腺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不但缺乏事前篩檢工具,且上升趨勢背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