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腹瀉吃點腸胃藥就好?他不菸不酒竟轉移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腹瀉吃點腸胃藥就好?他不菸不酒竟轉移性腸癌

在大企業服務40年的郭先生,平日作息正常、不菸不酒,去年初公司例行健檢,意外在肝臟超音波發現一處小陰影,進一步追查發現是晚期大腸直腸癌併發肝轉移,他這才意識到,原來長期輕微腹瀉和鉛筆便(糞便細軟少),並非單純腸胃不適,而是腸癌警訊!所幸透過精準治療,腫瘤得到妥善控制,肝腫瘤也剩化小點。 

頭號健康公敵「大腸直腸癌」 每80分鐘1人死亡
大腸直腸癌連續13年居國人10大癌症之首,平均每30分鐘新增1人確診,約80分鐘就有1人病逝, 2成病友確診時已是第4期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5年存活率約13%,對比第一期確診病友存活率超過90%,差距懸殊。如今腸癌治療邁入「精準醫療再升級」的時代,即使是轉移性腸癌病友,也可以在健保幫助下,先做RAS基因檢測,再決定標靶藥物種類的使用順序,爭取手術與延命至2年的機會。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純豪表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化療搭配標靶藥物為主,但腸癌標靶藥物概分為「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和「抗血管新生標靶」兩種,病友在確診為轉移性腸癌後,應該先做RAS基因檢測再決定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研究顯示,轉移性腸癌病友中,RAS基因無變異者占6成,建議優先使用化療合併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讓腫瘤獲得較佳的控制。

即便是轉移癌,爭取手術機會依然是治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重要策略。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梁逸歆表示,大腸直腸癌轉移部位以肝臟占4成為最高,主要可能與血液回流機制有關。肝臟是腸道血液回流途中的第一關,相對較容易造成血液中轉移癌細胞落地生根,導致癌變。 

RAS檢測健保給付 幫助癌友用對標靶拚手術延命
而腸癌腫瘤轉移至肝臟,倘若無法直接以手術根除性治療,則必須先使用精準有效的標靶藥物與化學治療,進一步使得無法手術切除的病況,轉變成能夠進行根除性手術,方能提升病友生活品質和延長存活。

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結果顯示在將近1萬3000名的轉移性腸癌患者,於初治療時併用化療和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顯著有助縮小腫瘤,較併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者,可增加將近多1成的手術機率,同時也更延長平均存活時間。此外,如果治療效果良好進而讓患者有機會能接受手術,以目前的證據來說,原本的化學治療併用標靶藥物的組合也應該於術後繼續使用,當然最重要的是實際用藥時機需視癌友個人病況狀況而定。

大腸直腸癌已走向精準醫療再升級的時代,RAS基因檢測成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的檢驗必備項目。過去RAS基因檢測需自費,臨床常見癌友礙於經濟負擔,錯失及早正確用藥的時機。不過,健保從6月開始給付RAS基因檢測,幫助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友更精準用藥。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腸道就像人體內最重要的水管,正常應該保持通暢、自行蠕動功能,一旦被異物卡住造成腸阻塞,可能出現排便不順甚至無法排便、腹痛、嘔吐等,嚴重恐導致腸壞死、穿孔,危及生命! 血便、腹絞痛 驚腫瘤合併腸阻塞62歲郭先生近來出現排便習慣改變,伴隨腹脹、腹絞痛及解血便等情形,服用...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境外移入個案的突破性感染越來越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下午公布國內新增5例COVID-19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值得注意的是,今日新增的5例境外移入病例,全都是打過完整疫苗的突破性感染,甚至有兩人分別打過4劑疫苗(2劑AZ、2劑BNT...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11月29日之後「二級警戒」持續延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4)日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上再度重申,降級可能性不大,語外之意,延長二級警戒幾已成定案,不過,陳時中透露,目前正針對跨年等大型活動研議新措施,相關管制「只會鬆不會緊」。 指揮中心下午公布國內新增5...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隨著本土疫情趨緩,打過兩劑疫苗的居隔、居檢者的外出規定也放寬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4)日宣布,基於國內疫情已逐步趨緩,為兼顧民眾需求與防疫,且考量完成疫苗接種可降低感染風險,即日起有條件放寬居家隔離、檢疫者外出奔喪或探視時間。 指揮中心目前規定,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