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腹痛位置固定且持續 恐為大腸癌警訊不可不慎

腹痛位置固定且持續 恐為大腸癌警訊不可不慎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有1名65歲女性,有大腸癌家族史,5年前大腸鏡檢查顯示正常、半年前糞便潛血檢查呈陰性,但2個月前發現有貧血問題,以為是缺鐵性貧血而接受治療,直到最近2周右下腹劇痛,治療後也未見改善,經電腦斷層、大腸鏡檢查才發現,是位於盲腸的大腸癌第3期,須接受手術及化療。

 

另有案例是55歲男性,接受切除右腎臟癌手術後的10年來,有長期輕度貧血,持續3個月出現右上腹痛且體重減輕達6公斤,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逆流性食道炎,但因治療未獲改善而至本院求診,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疑似大腸有腫瘤,經大腸鏡確認為位於右橫結腸的大腸癌第3期,目前接受手術及化療。

 

第3個案例是76歲男性,3年前曾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有瘜肉並已切除,近期因左上腹痛,且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大腸鏡檢查發現是位於脾彎部的大腸癌第2期。

 

最後則是78歲女性,長期以便秘藥物治療有20年,因左下腹痛、排便顏色呈現灰白色,且便中帶血而就醫,大腸鏡檢查發現位於乙狀結腸的腫瘤,切片確認為惡性,已安排接受手術治療。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指出,上述4個案例均受不明腹痛持續一段時間,且每次疼痛位置都相同,其中2案例還合併有長期貧血,就醫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罹癌。

 

大腸癌在癌前病變或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是經由篩檢才得以發現,因此當出現症狀就醫時,通常已是第2期或更嚴重,常見的症狀有:不明原因腹痛超過1個月以上且疼痛位置固定、排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交替、大便無法解乾淨的感覺、血便、貧血、體重減輕……等。

 

邱展賢解釋,高風險族群多為一等親或本人有大腸癌或瘜肉、有家族性瘜肉史,曾罹患慢性大腸炎、肥胖、平時活動量低、喜愛食用紅肉、脂肪,有吸菸、喝酒等習慣,隨著年齡增加,風險也上升。

 

最後邱展賢提醒,腹痛是個不明顯且容易被忽略的症狀,當疼痛位置固定,持續超過1個月時,應謹慎留意。出現大腸癌相關症狀時,應就診並配合醫師建議進行檢查。倘為高風險族群或年過40歲,最好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整理) 親密育兒(attachment parenting)在媽咪之間掀起一股風潮!其概念是由美國小兒科醫師Dr. William Sears 在 1980年代提出的,主張孩子和一切動物一樣,有他的需求。Sears主張西方父母可以參考東方和非洲等農業或狩獵社會自然的育兒方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肺癌罹患率持續增加,而在肺癌治療方面則是有新進展!根據國民健康署所公布的2013年十大癌症中,肺癌排名第二,新增人數為1萬1751人,較2012年增加59人,肺癌時鐘平均每44.7分鐘就有一人罹病。而今年歐洲肺癌年會發表的最新全球大規模研究發現,晚期肺腺癌患者使用EG...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身體是否健康,可以從指甲看出一些端倪!傳統中醫認為,指甲和臟腑經絡是有聯繫的;所以,經由觀察指甲,可以發現身體所隱藏的健康危機。中醫師在看診時,都會「望聞問切」,而觀察指甲的變化,就是所謂的「望」診,會針對指甲顏色、形狀、光澤和異常狀況,以及問診與把脈,即能辨證疾病類...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黃軍瑋報導)看著寶寶喝著母乳,一點一滴地長大,所有母親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但一名身材嬌小、骨架纖細的媽媽,卻因為產後大量哺餵母乳,產後三個月竟開始出現腰酸、背痛,走路駝背等症狀。其實,產後骨質疏鬆症的情況並不多見,只有極少數約百萬分之5,餵母乳的產後婦女會發生。產後媽媽哺乳...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