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膝蓋痛竟是腫瘤! 巨大細胞瘤靠刮除和冷凍治療免復發

膝蓋痛竟是腫瘤! 巨大細胞瘤靠刮除和冷凍治療免復發

【NOW健康 賴以玲/台北報導】40歲的陳先生在平常忙碌工作後,假日也會去爬山,但某次爬完山後,發現左膝疼痛感越來越強烈,原先覺得是爬山造成的肌肉扭傷,在藥局買了痠痛貼布,但是症狀卻是有增無減,甚至有幾個晚上痛醒過來,於是陳先生前往醫院求診。


照完X光之後發現,陳先生的左側遠端股骨靠近關節處,有一處直徑10公分的蝕骨性病灶,綜合病人的年紀、症狀與影像學特徵,研判極有可能是巨大細胞瘤。在告知病情後,陳先生隨即陷入沈思,之後安排病理切片檢查,也進一步確認此診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主治醫師張彧銓指出,巨大細胞瘤常見於20至40歲的病人,好發在遠端股骨及近端脛骨,也就是膝關節周圍的長骨,共通臨床表現包括腫痛及無法負重。這是一種相對常見的良性腫瘤,雖然良性但是局部侵犯性卻非常高,如果忽略,最後甚至會有遠端轉移與病理性骨折發生;臨床上的治療步驟包括腫瘤刮除、輔助冷凍治療、異體骨或人工骨提供暫時的結構性支撐加上鋼板固定,是常用且有效的手術治療方式。


張彧銓說明,巨大細胞瘤局部侵犯性非常高,隨之而來是高復發的比率,在早期報告中甚至高達3成;高復發率的特性,在手術時候特別考驗手術醫師耐心,因此仔細的腫瘤刮除是最重要步驟,刮除後加上輔助冷凍治療和藥物使用,復發百分比已然大幅降低。張彧銓表示,幸虧陳先生發現得早,在手術後也積極配合復健,術後腿部功能恢復迅速。


有許多病友看到前立委住院才發現腫瘤轉移的新聞,會擔心自己也有未發現的腫瘤。張彧銓建議民眾,除了要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及規律運動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更是重要一環。當發現身體有不尋常腫脹、疼痛甚至半夜痛醒這些症狀,一定要尋求專業意見,以免造成難以挽救傷害。


更多NOW健康報導
▸沒完沒了的肩頸痠痛 你找到消除對策了嗎?
▸蒜頭變綠色還可以吃嗎? 營養師:正常現象可安心食用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59歲小琪因長期下背痠痛就診,醫師警覺不是一般的肌肉痠痛,安排進一步的影像檢查結果電腦斷層發現右肺與骨頭多處結節,手術切除後病理診斷為轉移性肺腺癌,利用肺癌常規使用的標靶用藥基因檢測發現無標靶藥物可以治療,故採用化學治療搭配免疫治療病況穩定約2年。次世代定序檢測 揪出適...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新藥在台灣取得藥證上市後,是否納入健保給付,將會由健保署藥物共同擬訂會議討論,必須有2大關卡,如果通過「給付規定」常會比藥物適應症還小,主要因新藥價格較高,使用病患比預期多,在成本考量與資源有限考量下,必須擬定優先順序,降低增加給付所造成的財務衝擊。 健保署藥物共同擬...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今(2021)年5月台灣本土確診數飆升,全國進入三級警戒,經歷2個月「自主封城」,原本紛擾繁忙的街道空無一人,顯得蕭瑟孤寂,人民不敢踏出門戶,面對未來處在未知數的恐懼,不知這場疫情會持續多久的恐慌,不少人出現焦慮、憂鬱症狀,家庭醫學科醫師李文祺表示,疫情期間門診出現很多...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隨著本土疫情趨緩,中秋連續假期全台湧現出遊潮,但是秋老虎發威的情況下,強烈的紫外線照射若沒有做好防曬,恐會造成許多肌膚問題,這也是時常需要在戶外走跳、以豐富表情分享各種旅遊心得的外景主持人──正妹陳俋塵的切身問題,她深切感受到防曬和肌膚保養對外景主持人的重要性。 即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