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膝關節換完就可走 機器手臂縮短復健時間

膝關節換完就可走 機器手臂縮短復健時間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名75歲的婦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1年多前左膝曾接受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經過3個月的復健,才正常上下樓梯;日前,她再次接受膝關節置換,改採取機器人關節置換術,只將右膝磨損的內側關節磨除,術後當天就能下床,隔天已能爬樓梯,第三天還能外出運動。

據統計,國內約有32萬人深受膝關節疼痛之苦,因行走疼痛、上下樓梯困難,甚至外出無法使用蹲式廁所,造成許多生活上的不便。中山醫院骨科醫師吳濬哲指出,膝關節疼痛雖然初期可以吃止痛藥、打玻尿酸,或注射PRP等治療改善症狀,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復發,或關節病變嚴重、保守治療無效,多數患者會選擇開刀置換人工膝關節。

傳統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傷口大、復原期長。根據統計,國內一年約有2萬5000人接受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其實高達8成只需要接受部分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但因技術困難、精準度低,醫師無法把握成功率,失敗率達3成以上,多數患者只好犧牲整組關節,還要承受長久的復原及復健期。

近年來,微創手術盛行,透過機器人關節置換術,可直接更換患部。吳濬哲醫師強調,利用機器人關節置換術,只要患者的內外側關節或髕骨,其中任一側受損就能進行,術前利用電腦輔助3D模擬,術中利用導航確認,手術精準度極高,幾乎不會破壞韌帶及周邊神經組織,只需磨除受損的關節組織,大幅減輕膝蓋破壞程度。

吳濬哲醫師舉例,全人工膝關節置換,需要3個月以上的復健時間,而機器人關節置換術,利用磨除取代傳統電鋸的方式,只將受損的關節磨除,保留好的關節、韌帶及周邊神經組織,即使處理難度較高的髕骨股骨關節面,也能準確磨除受損範圍,除了增加手術精準度,進一步提升安全性外,也大幅縮段患者的恢復期,甚至不需要復健,手術當天就能像正常人般行動自如,關節活動度也不受限制。

另外,吳濬哲醫師提到,過去接受全人工膝關節置換的患者,術後多數會感覺膝蓋卡卡,然而,目前進行35例機器人關節置換術以來,所有患者都相當滿意,沒有關節靈活度受限、神經反射動作降低的困擾。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2125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方盈絜報導)1名60多歲男性,一年前開始常感覺到脖子僵硬,且有偏頭痛困擾,透過刮痧都仍未改善,且因刮太用力導致頸部後腫起,連轉頭都有困難,就醫檢查,醫師發現患者頸部靠近胸椎處有增厚等現象,且不僅肌肉僵硬,就連頸椎左右轉及側彎角度都受限,確診為水牛肩。 水牛肩問題藉物理治療紓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朱姵慈報導)台灣每到秋冬,空氣品質常達「紫爆」的不良等級,其中中部地區細懸浮微粒(PM2.5)時而飆高。日前,有位50歲從事園藝的男子,在農園中噴灑農藥,事後突然嘴唇和眼睛腫起來,臉頰也出現紅色丘疹,男子以為是農藥中毒,送醫後,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皮膚科主治醫師林書賢表示,他是因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許多「隱藏性」發長遲緩孩子,家長平時要多加留意寶寶的生長情況之外,若是已確診寶寶為遲緩兒的家長,除了與專業醫師團隊合作,幫助寶寶治療,平時在家也可以利用小技巧、小玩具,引導寶寶走向健康人生。而這些小技巧,不僅只能用在遲緩寶寶上,平時,所有的家長都可以用這些與寶寶相處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