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自律神經失調容易爆汗!做這1招安定神經

夏天天熱,動一下就汗流浹背,並且還帶有臭味,有的人不以為意,認為只要把汗擦乾或沖個澡就好了。但是,中醫師卻提醒,無論是「自汗」或「盜汗」,都必需先清楚異常出汗與體質的相關性,要對症調理。還有,容易流汗,要小心是自律神經失調,不妨做1招安定神經的動作。

自律神經失調容易爆汗!做這1招安定神經

流汗情況,位居中醫問診第二重要地位

中醫認為,人體可以排出水分的管道,主要有三個:也就是流汗、大便與小便,因此治療體內水氣為病,水分代謝不良的問題,也是從這三個管道排除。所謂的「發汗、利小便、去菀陳莝」,中醫對流汗這件事有多重視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吳建東表示,中醫診斷的問診中有所謂十問歌,頭兩句是:「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流不流汗,汗流得好不好,居然佔中醫問診的第二重要地位。

天熱汗出,是生理正常的降溫機制,但如果在不該汗出的時候大量汗出,比如別人不怎麼流汗,但自已卻不停汗出,稱為「自汗」,代表著身體衛氣不足,或者是晚上睡覺時不知不覺汗出過多,稱為「盜汗」,也代表著身體陰虛火旺,也有汗出色深甚黃,臭味較重者,多由於體內濕熱所致,還有其他各種不同汗出的機制,也需要臨床仔細辨別。

自律神經失調、更年期 都易引起異常出汗

雖然,導致異常出汗的原因很多,比如說,飲食過於燥熱辛辣、生活作息常熬夜晚睡等。吳建東中醫師表示,其實,各種導致異常出汗的體質也都不一樣,但臨床上最常見到的汗出情況有兩種:一種是平時較易緊張,或是工作壓力大,這種屬於自律神經失調,因為交感神經過於興奮而汗出,比如說要上台報告、遲到趕上班,這些增加焦慮緊張的情境,都會導致汗出過多;另一種體質則是每位女性都必然會遇到的更年期,當然並非每位更年期患者都會爆汗,但潮熱汗出確實是最常見的症狀,尤其是帶有前述陰虛火旺體質的女性。

自律神經失調容易爆汗!做這1招安定神經

別人不怎麼流汗,但自已卻不停汗出,稱為「自汗」,代表著身體衛氣不足。

自律神經失調容易爆汗!做這1招安定神經

調節流汗太多,氣虛者適合使用粳米粥、陰虛者適合蓮子銀耳湯。

排汗並沒有正常或異常的定義,主要是看會不會對生活作息造成影響,有的人即使一天到晚流汗,但身體並沒有虛弱疲倦之類的不適感,或者汗流過多並未造成工作上的困擾,這些都不當作病態來看。正常的排汗當然是要調節體溫了,人類是恆溫動物,但活動之後容易產熱,因此汗液中的水分蒸散,就可以有效降溫,此外,流汗還有助於保持皮膚濕潤,以免皮膚過於乾燥而使保護功用降低。

調節流汗太多 氣虛、陰虛、濕熱等體質虛的人聰明調理

要調節汗出,首先也要確認是怎樣的體質導致異常出汗,氣虛、陰虛、濕熱等各種體質虛的人,所使用的藥膳皆不相同,比如說,氣虛者適合使用粳米粥、陰虛者適合蓮子銀耳湯,濕熱者適合綠豆薏仁湯等。提醒,服用前請確認體質,以免誤用而反受其害,但無論是怎樣的體質,都建議多飲溫水,以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也無須另外添加礦物質,身體會自行進行調節。

調節失常的自律神經 做腹式呼吸

對於汗出過多者,尤其是肇因於上述兩種疾病,包括自律神經失調、更年期症候群者,建議多作深呼吸,如果能以腹部主導的腹式呼吸,對於調節失常的自律神經更有幫助。吸氣時腹部澎出,想像空氣由鼻子直接到肚臍,呼氣時腹部縮入,想像空氣由肚臍經過腹腔、胸腔,再從鼻子排出,除了穩定神經以外,對於按摩內臟、鍛鍊核心肌群也有幫助。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58/5786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示意圖:128歲的羅美珍 如果有一種藥物吃了能活一百五十歲,相信大家一定會去買。這種藥物是有的,並且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拿得到,只怕很少人想要而已。 這個藥就是〝少吃點〞。 科學家通過對猴子限食的試驗證明了這一點。 讓100隻猴子隨牠吃飽,不限量供應。另外100隻猴子只吃七八分飽,定量供應。結果,隨牠...

閱讀詳情 »

美國研究發現,凌晨兩點後才入睡容易打亂生理時鐘,對身體脂質新陳代謝帶來嚴重影響,容易增加心髒病風險。 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對幾千名志願者進行過睡眠時的腦電波記錄後,揭示了人體的睡眠週期:在睡眠中,人體首先進入慢波睡眠期,後是快眼動睡眠期,之後再重複開始,一夜大約有4-6個睡眠週期。 研究發現,...

閱讀詳情 »

1、女人衰老的原因:一缺氣、二寒氣、三腎虧。調理:每天早上三片生薑、一杯蜂蜜水、三顆紅棗,兩天一瓶酸奶,平時多吃鴨血。特別提醒:例假時期不能吃海帶、海鮮、香蕉、西紅柿。梳頭(百穴),洗完澡用電吹風吹肚臍眼(丹田),低血糖吹腰,月經不調吹後腦勺, 每天晚上泡熱水腳,每天敲足三里。2、 【女人經期十三禁...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