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章秉純醫師 這些都是兒童青少年身心科門診中很常聽見的問題,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希望焦急的父母能先問自己一個問題:「什麼是『診斷』?」診斷,不等同於法律的「判決」;也不是一個無法撕去的「標籤」;更不是一個「缺陷」、「恥辱」。醫療上所謂的「診斷」,其實只是一個決定臨床關注方向的線索,如此而已。甚至「是否需要治療?」這樣的問題,診斷都不一定能夠回答您。 在談論「自閉症」〈在美國最新診斷標準「DSM-5」中,正式稱呼為『自閉症光譜疾患(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之前。我們可以先深入了解我們比較熟悉的一些疾病:如肥胖、高血壓、新冠肺炎這三個疾病。「肥胖」是很常見的狀況,很多女性都認為自己有肥胖的問題,也很多人受「害怕別人認為自己肥胖」之苦。但在醫學上,「肥胖」是有其定義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大於30,醫學上稱為肥胖─而若符合醫學上的肥胖定義,則會做一些臨床處置、或建議改變生活習慣,以避免肥胖所造成的重大危險,而這些危險,也都有嚴謹的科學實驗結果依據。也就是說,當您符合醫學上的「肥胖」定義,改變生活習慣肯定是符合比例原則,也肯定是一個聰明而值得的決定。 高血壓與新冠肺炎亦然,急著衝進醫院,因為知道遲過五點就無法報到了,這時所量出的131/81是否算是高血壓?是否需要吃藥治療?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為治療「高血壓」是為了預防之後造成的風險,而非治療數字本身。新冠肺炎(COVID-19)的「Cycle Threshold,CT」值,11與31的體內病毒量相差也非常大,處置也有很大差異,即使都算為「確診」案例,但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狀況。 回到「自閉症」,自閉症的成因非常複雜,與腦內許多神經傳導物質相關;亦與掌管腦部高級功能的楔前葉(Precuneus)相關;也與掌管情緒功能、記憶的杏仁核、海馬迴相關。是一個複雜的腦部狀況。加上人類的腦部直到青春期都還在成長中,兒童腦部的成熟度更低、差異更大,使得自閉症的科學研究更加困難。但也因如此,所有的狀況都可能因腦部發展而改變,父母並沒有必要覺得孩子一旦被診斷「自閉症」,就悲觀地堅信終生不可能康復、或是認為孩子將來勢必會如網路資料所描述的「最嚴重、最典型的自閉症」一般。更不需要諱疾忌醫,很可能孩子往後的人生,就因是否能早期發現問題而改變。 自1943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肯納(Leo Kenner)教授開始,自閉症已累積了數十年相當可觀的科學研究。治療、乃至診斷本身也不斷在演進,最新的「光譜」概念,即是強調儘管臨床上我們需要關注一些社交互動、溝通模式較特殊;加上出現高侷限性、重複行為的孩子。但這些孩子的個體差異仍然非常大,無法一概而論。對人的眼神接觸、察言觀色的能力、對外在刺激的反應、對社交的主動性...等等問題,都難以有一刀兩斷的判別方式,僅能以醫師的專業與經驗,判斷孩子「是否需要醫療介入?」;「醫療的介入是否對這個孩子有幫助?」是專業的兒童身心科醫師該為您思考的問題。也如同前述所有身體狀況一般,您在選擇是否相信醫師判斷之前,都應該盡量詢問醫師、了解問題。畢竟孩子溝通能力仍未成熟,很多決策必須仰賴成人。當醫療與家長同心面對問題,此時醫療、家長對治療的共同信心與努力,相信也會傳遞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更能進步、治療更有力量。 醫療的本質仍是科學,早期療育(早療,Early Intervention)已有相當多的科學文獻證實對於自閉症光譜疾患的效果;很多孩子也因把握腦部發育的早期進行早期療育,而在學齡後能有極為可觀的改善。目前全國許多醫院有附設早療中心,能協助自閉症光譜疾患之孩童進行早期療育,由專業心理師以系統、專業、具科學實證的方式訓練,在腦部成長的黃金時期,刺激孩童腦部專責社交互動、溝通的區塊得以發展。 推薦閱讀:孩童常摔跤、平衡差、笨手笨腳…應是感覺處理障礙作祟!醫師籲:不處理恐造成孩子學習、生活適應不良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相關搜尋: 醫療常識醫療保健常識與病狀醫學常識心臟缺氧醫學常識問答題醫療常識諮詢醫學常識婦女醫學常識器官醫學常識醫療小常識醫學小常識致命的醫學常識家庭醫學常識
相關推薦
好消息!北市新增愛滋感染人數連降3年 去年更是10年最低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北市愛滋防治有好消息!台北市衛生局今(15)日公布台北市愛滋感染者通報人數3年來持續下降,從2018年到2020年,新增愛滋感染者通報人數一路從303人、232人降到189人,尤其2020年新增人數為2011年至今10年同期最低。 根據台北市衛生局統計資料,台北市新...
閱讀詳情 »城大學者領導研究新冠病毒相關協作 獲1900萬港元資助
【沁諠 編譯】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學者領導有關新冠病毒的四個甚具競爭力的協作研究項目,共獲撥款1900萬港元資助。 這些研究涵蓋生物醫學工程學、環境科學、供應鏈管理及法律與政策等領域,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研究資助局「協作研究金與2019冠狀病毒病及新型傳染病相關的一次性研究計劃」撥款。 生物...
閱讀詳情 »基因編輯,真的可以根治基因突變所引發的任何疾病?被篩選的不只是胚胎,還有...
二○一九年十一月,中國的研究人員賀建奎(He Jiankui)聲稱,他編輯了人類的胚胎、也將其移植入子宮內,創造出一對名為露露(Lulu)和娜娜(Nana)的雙胞胎女孩。全球科學界立刻大力譴責他的行為。 他說他和感染了HIV病毒的爸爸們合作,透過抑制CCR五基因的方式,防止這些人的後代受到HIV病毒...
閱讀詳情 »商品誆稱神奇療效 最高重罰2 500萬元
爽爆新聞網記者鄒志中/台中報導 某公司日前於網路刊登「見證者使用心得」影片,向民眾宣傳其販售的「能量手環」具有神奇療效,台中市政府衛生局食品藥物安全處依違反藥事法裁處60萬元罰鍰!台中市食安處強調,業者販售商品時應注意廣告用語,嚴禁誇大不實詞語宣傳,違者最高可處2,500萬元罰鍰。 台中市食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