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英研究籲武漢別太早解封 降2020年感染數

英研究籲武漢別太早解封 降2020年感染數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新冠肺炎疫情發源地武漢封城已逾2個月,成效如何?《刺胳針:公共衛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研究評估,如果武漢在4月解封,可能在2020年底前將感染的中位數減少24%,比起3月解封更能將第二波疫情高峰從8月延至10月,給予醫療系統喘息時間。研究作者、英國倫敦大學衛生與熱帶醫學院Kiesha Prem提醒,武漢市要避免提早解封,應採逐步放寬限制。

武漢封城成效 各國矚目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最早(1月23日)封城的武漢市防疫成效也受關注,許多國家都紛紛仿效類似的物理隔離措施。

根據《現場科學》報導,該研究根據不同年齡層的民眾互動資料,透過數學模型,模擬不同封城時間對於中國疫情的影響。假定封城時,學校、工作場所都關閉,僅允許10%的勞動力(包括醫護人員和警察)保持活動。

研究籲封城至少至4月初 降低今年感染人數

研究發現,如果只在1月中農曆新年封城,幾乎沒有效果;如果在3月初取消隔離措施,則預計8月將發生第二波病例。相反的,將社會隔離措施維持到4月初,然後逐漸恢復正常生活,可能在2020年底前將感染的中位數減少24%,並將第二波高峰期推遲至10月。

Kiesha Prem表示,武漢市採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來減少學校和工作場所的社交活動,有助於控制疫情,但也提醒,武漢市要避免提早解封,應採逐步放寬限制,延緩第二波疫情高峰。

據悉,武漢市預期4月8日解禁,此後,企業將逐步重新開業,但尚不清楚學校是否將重新開放。

不過,該研究也沒有考慮到「超級傳播者」等情況,存有許多限制。共同研究者、英國倫敦大學衛生與熱帶醫學院Yang Liu指出,該模型僅針對中國,無法適用其他地區,但可以將「擴大物理距離」措施的概念擴展至各地,避免學生、工人返回公共場域後,下一波疫情讓醫療系統無法負荷。

倫敦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副教授Tim Colbourn說,這使各國了解「擴大物理距離」措施的鬆綁對疫情的影響,還表示針對他國的模式也應繼續研究,包含針對陽性者的追蹤和隔離等措施。

參考資料:

1.Ending Wuhan's social distancing too soon may spur 'second wave' of COVID-19 in midsummer

2.Prem, KieshaFlasche, Stefan et al. The effect of control strategies to reduce social mixing on outcomes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in Wuhan, China: a modelling study.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Volume 0, Issue 0.

【延伸閱讀】

「防異」不成 30歲女險做肛門造口毀自信人生!

葉克膜、心室輔助器、全人工心臟怎麼分? 醫師解析心臟輔助儀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63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人的一生從出生開始,都離不開食物,如果以活到70歲的男性來計算,那麼一生中吃下去的食物約是50∼60噸,即1輛可以載運2.5噸食物的卡車,一共要運送20∼30趟,才能把食物運完。   人的一生要吃七萬五千頓飯? 平均下來,人一生要吃七萬五千頓飯。男性平均壽命為76歲,而女性...

閱讀詳情 »

每天營養吃得對,健康活天年 何一成 醫師 人們對健康的重視,除了體現在近年來的運動風氣,飲食的選擇上,也更加謹慎小心,常言道「病從口入」並非沒有道理,近來食安問題頻頻浮上檯面,國人擔心之餘,更在意如何才能吃得營養健康。   飲食三餐大學問一本通 健康飲食一直是熱門話題,常見某些食品一夕之間...

閱讀詳情 »

三餐正常吃,自然健康瘦! 鄭金寶 營養師 坊間常流傳一些錯誤的瘦身法,例如3天內只吃蘋果、不吃早餐,或是晚間6點後不進食等,這些方法短期間似乎能奏效,但長久下來會造成某些營養素的缺乏,身為營養師,並不建議以這些偏頗的方法來控制體重,其實只要每天三餐正常吃,注意個人熱量的攝取,就能瘦得健康又美麗! &...

閱讀詳情 »

健康祕訣,就在營養均衡 蘇秀悅 營養師 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健康與吃的食物有著密切的關係。長久以來,人類多以一日三餐來獲得身體所需的熱量與各種營養素,維持生長發育、修補組織、促進健康,甚至延年益壽。一日三餐的食物選擇、食材搭配與分量控制,更是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