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蝦子煮熟變成橘紅色 營養師:關鍵在甲殼含有蝦色素

蝦子煮熟變成橘紅色 營養師:關鍵在甲殼含有蝦色素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為了增加美觀、刺激食慾,許多業者在製作麵條、水餃皮、蛋糕、麵包等食物時,都會添加類胡蘿蔔素。臺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類胡蘿蔔素屬於可做為食用天然色素來源,不過,購買時建議聞聞味道,如果味道嗆鼻就可能是添加了香精,容易引發過敏。

 

蝦子煮熟後為何會變橘紅色?答案就在類胡蘿蔔素。自然界存在許多天然色素,但並非都能當作食品添加物使用,不過,類胡蘿蔔素是種可食用的天然色素。劉怡里說明,類胡蘿蔔素種類眾多,常見的有β—胡蘿蔔素、葉黃素、辣椒素等,均可用來添加至食物中,包括,麵條、水餃皮、蛋糕、麵包、牛奶糖、碳酸飲料等食物。

 

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表示,類胡蘿蔔素的顏色主要為紅、橘及黃色,屬於脂溶性色素,大量存在於自然界的植物與動物中,舉凡蔬菜、水果、穀類、根莖類及魚蝦類,皆含有豐富的類胡蘿蔔素。蝦子煮熟後呈現橘紅色,就是因為蝦子的甲殼含有蝦色素(類胡蘿蔔素的1種),當其他色素受到高溫破壞後,就會顯現出相對較穩定的類胡蘿蔔素顏色。

 

至於常見的營養保健品β—胡蘿蔔素及葉黃素,也都是類胡蘿蔔素的一員,目前已有700多種的類胡蘿蔔素被分離鑑定出來,而早在1950年代,已可經由人工合成製造出類胡蘿蔔素。

 

近幾年飲食習慣強調有機天然,為了釐清天然食用色素的種類,以及確保其安全性,衛生福利部訂定「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其中第5條就表列天然食用色素的來源。例如,黃玉蜀黍色素是由黃玉蜀黍(Zea mays L)的種子取得;蟹色素是由蟹等的甲殼取得;橘子色素則是取自橘子的果皮,它們的主成分都是類胡蘿蔔素。

 

劉怡里表示,食用色素並不可怕,只要在正確且減量的使用原則下,確實能為飲食增添不少吸引力,但建議民眾在購買時,應該先看清成分標示。除了顏色外,如果香味過於嗆鼻,可能含有香精,就不建議購買食用。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如頤、林詩恩/台北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宣布,「團體試驗疫苗」(Solidarity)疫苗臨床試驗的候選名單,專家在20支疫苗中,遴選出2支,其中就包括高端。 ▲高端疫苗獲選WHO贊助之團結臨床試驗疫苗。(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對此,指揮官陳時中相當高興,他說,各...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中報導】新手爸媽總是會替小寶貝們拍照記錄日常,但台中1名6月大男嬰拍照時,頭部卻經常向左稍微傾斜,起初家長以為只是慣性動作,直到狀況越來越明顯且臉型左右不對稱,赴醫檢查後確診為「先天肌肉性斜頸」,所幸積極透過復健運動治療,1個半月後頸部就恢復到正常角度,讓家長放下心中大石。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台灣已成為肝病的高流行國家,包括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皆在國人十大死因排行,其中更是男性十大癌症死因首位。安南醫院消化科湯昇曄醫師指出,主要早期階段病患通常不會有任何不適症狀,等到發現時,往往都已進入晚期,也因此更不容忽視肝病的嚴重性。定期追蹤檢查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事實...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