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蝦子煮熟變成橘紅色 營養師:關鍵在甲殼含有蝦色素

蝦子煮熟變成橘紅色 營養師:關鍵在甲殼含有蝦色素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為了增加美觀、刺激食慾,許多業者在製作麵條、水餃皮、蛋糕、麵包等食物時,都會添加類胡蘿蔔素。臺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類胡蘿蔔素屬於可做為食用天然色素來源,不過,購買時建議聞聞味道,如果味道嗆鼻就可能是添加了香精,容易引發過敏。

 

蝦子煮熟後為何會變橘紅色?答案就在類胡蘿蔔素。自然界存在許多天然色素,但並非都能當作食品添加物使用,不過,類胡蘿蔔素是種可食用的天然色素。劉怡里說明,類胡蘿蔔素種類眾多,常見的有β—胡蘿蔔素、葉黃素、辣椒素等,均可用來添加至食物中,包括,麵條、水餃皮、蛋糕、麵包、牛奶糖、碳酸飲料等食物。

 

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表示,類胡蘿蔔素的顏色主要為紅、橘及黃色,屬於脂溶性色素,大量存在於自然界的植物與動物中,舉凡蔬菜、水果、穀類、根莖類及魚蝦類,皆含有豐富的類胡蘿蔔素。蝦子煮熟後呈現橘紅色,就是因為蝦子的甲殼含有蝦色素(類胡蘿蔔素的1種),當其他色素受到高溫破壞後,就會顯現出相對較穩定的類胡蘿蔔素顏色。

 

至於常見的營養保健品β—胡蘿蔔素及葉黃素,也都是類胡蘿蔔素的一員,目前已有700多種的類胡蘿蔔素被分離鑑定出來,而早在1950年代,已可經由人工合成製造出類胡蘿蔔素。

 

近幾年飲食習慣強調有機天然,為了釐清天然食用色素的種類,以及確保其安全性,衛生福利部訂定「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其中第5條就表列天然食用色素的來源。例如,黃玉蜀黍色素是由黃玉蜀黍(Zea mays L)的種子取得;蟹色素是由蟹等的甲殼取得;橘子色素則是取自橘子的果皮,它們的主成分都是類胡蘿蔔素。

 

劉怡里表示,食用色素並不可怕,只要在正確且減量的使用原則下,確實能為飲食增添不少吸引力,但建議民眾在購買時,應該先看清成分標示。除了顏色外,如果香味過於嗆鼻,可能含有香精,就不建議購買食用。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延燒,教育部將中小學的開學日往後延至2月25日。隨著開課日將近,許多家長仍然非常憂慮疫情,有可能會對孩子造成的影響,究竟家長可以如何協助孩子面對?諮商心理師陳劭旻提出以下四點建議。一、在安孩子的心之前 先安家長自己的心對於國中小的學生而言,家長的態...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綜合報導】隨著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向外擴散,中國大陸周邊國家與地區,不斷上升病例數。根據中央疫情流行指揮中心2月16日資訊,新加坡、香港、日本、泰國確診個案在72例至34例之間,指揮中心針對國際疫情,分別給予流行地區分級與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讓醫護人員與民眾對境外...

閱讀詳情 »

  低氘水的研究在日本開展較早,在2005年西新宿醫院高原喜八郎院長和神奈川大學理學部關邦博教授共著的《讓癌細胞消失的水-低氘水》一書中,詳細記錄了低氘水在日本臨床醫學中的應用和所取得的效果。   實驗中特別對10位晚期癌症患者在飲用低氘水後,腫瘤標誌物值和NK活性值的表現進行了...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COVID-19(武漢肺炎)病毒本土案例,台灣再增2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17)日晚間21時發佈,再確認2名武漢肺炎患者,都是第19例首例死亡案例密切接觸者,分別是80多歲媽媽與30歲外甥女婿。另外,追查第19例患者通訊與影像資料發現,目前傳染原鎖定1名浙江台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