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蠶豆症的禁忌

蠶豆症的禁忌

蠶豆症是一種先天性的遺傳疾病,至今尚無法根治,因此患者需學習終身與疾病共存。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表示,蠶豆症患者只要學會遠離特定發病物質,包括避免使用萘丸、紫藥水,不吃蠶豆與其製品、不任意使用藥物等,如此就能正常生活,也不會影響健康。

 

蠶豆症的禁忌

 

蠶豆症患者在台灣並不少見,根據統計數據指出,台灣新生兒中每百人約2至3人患有蠶豆症。吳書毅醫師表示,蠶豆症患者因體內缺乏G-6-PD酵素,因此紅血球容易受到特定物質影響而出現溶血反應,常見物質包括:

 

1. 蠶豆與其製品

這類型的食品一定要積極避免,尤其幼童的體重輕,少量攝取就可能出現不適反應,家長宜多加留意。

 

2. 萘丸、樟腦、紫藥水

萘丸就是白色的樟腦丸,是一種化學合成的萘 (naphthalene) 成分,蠶豆症患者只要聞到萘丸的氣味就可能出現不適症狀,一定要留心避免。吳書毅醫師補充,天然的樟樹、樟腦 (camphor) 精油通常不會導致蠶豆症發作,但化學的樟腦精油就可能誘發溶血反應,因此若不能確定樟腦產品的品質與純度時,建議不要使用,以確保蠶豆症患者的健康。此外,外傷消毒傷口所用的紫藥水中亦含有萘成分,也會誘發蠶豆症患者出現溶血反應,因此應謹慎避免使用。

 

3. 薄荷醇製品

舉凡擦起來有清涼感的產品都要留意是否有薄荷醇(menthol,又稱為薄荷腦)成分,常見包括口香糖、漱口水、防蚊液、濕紙巾、止癢膏等產品中都可能具有薄荷醇成分,因此蠶豆症患者在使用這類產品前宜先留心成分或諮詢專家意見。

 

4. 部分西藥:如阿斯匹靈、水楊酸

部分藥物不適合蠶豆症患者使用,常見包括阿斯匹靈類藥物、磺胺類藥物,其中也包括類似阿斯匹靈藥物的水楊酸成分。吳書毅醫師表示,蠶豆症患者就醫時一定要主動提供「蠶豆症提醒卡」給各專科醫師,以利用藥選擇。然而,市售仍有不少成藥、美妝用品、開架產品等含有甲基水楊酸 (methyl salicylate) 成分,包括像是綠油精、白花油、肌樂、曼秀雷敦等商品;因此,蠶豆症患者在初次嘗試新產品時,一定要仔細閱讀成份表、警示語,或直接向專家或藥師諮詢是否適合蠶豆症患者使用。

 

5. 部分中藥材

如黃連、冰片、牛黃、銀杏、龍膽、金銀花、珍珠末等藥材都可能造成蠶豆症患者不適,因此就診用藥前一定要主動告知中醫師自己的蠶豆症病史,以利醫師開藥、用藥。

 

6. 其他

曾有研究指出,印度漢娜彩繪 (Henna) 的成分也會造成蠶豆症患者出現溶血反應,宜留心避免。

 

蠶豆症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小兒科、家醫科」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弘森診所 吳書毅醫師

 

延伸閱讀:

【薄荷醇對兒童的影響】 https://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3586

【蠶豆症是什麼?】 http://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5773

 

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指教,感蝦哩

 

 

喜歡健談,可以給我們一個讚,

比喜歡更喜歡,可以按下分享,

超喜歡健談,請告訴親朋好友!

健談 havemary.com 用健康漫畫方式,帶你簡單瞭解正確健康概念與疾病,讓大家一起漫漫健康~想看每日最新健康資訊嗎?請上健談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avemary
蠶豆症的禁忌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在台灣,糖尿病患人數已超過220萬人,糖尿病最怕併發血管病變,其中又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最常見,躍居成年人失明的三大元凶之一,但糖尿病患平均眼底檢查率不到一半,為打破這個瓶頸,台大醫院今(23)日宣布與宏碁公司合作開發出國內第一個獲...

閱讀詳情 »

面對壓力,請你這麼做 壓力反應是地球上所有物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它對物種的延續非常重要,也非常的頑強。畢竟,我們身上萬一缺乏了這種原始反應,將會危及到我們的生存。 但反過來說,就是因為壓力反應這麼頑強,我們對存在身邊的大小事物會不斷地產生不恰當的反應,並且不斷累積,最終壓垮自己。壓力反應有個特性,它的...

閱讀詳情 »

▲(照/翻攝自杏輝官網)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知名藥廠「杏輝」旗下藥品出包數量持續再擴大!繼日前有6款痘痘、痔瘡、感冒等用藥,因為持續安定性試驗不合格下架回收之後,食藥署最新藥品回收又多了14款藥品,從美白軟膏、暈車藥、咳嗽糖漿到眼藥水都有,有的同樣效期未到療效就降低,有的則是軟膏外...

閱讀詳情 »

▲(照/翻攝自衛福部)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一處「無牌」養護所,今(22)日發生火警造成2名長者死亡,1長者命危。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現行法令規定,住宿式的長照機構要設立,一定要事先申請許可,否則開罰6萬到30萬元罰鍰,且可以按次處罰,並公布機構負責人的姓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