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誰說小時候胖不是胖!!!不要再害自己的小孩了!!

台灣衛生研究院2日發表一項最新研究,研究團隊花費10年追踪台灣近2000名小學兒童直到19歲,結果發現,兒童如果從小學一年級就肥胖,BMI數值(即身體質量指數,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達到27,幾乎不能逆轉,會一路胖到成年,其中又以小男生的這種“回不去了”現象最明顯。研究人員建議,最好從小嚴控飲食習慣、勤運動。

誰說小時候胖不是胖 不要再害自己的小孩了

台灣胖小孩不少,據2001年至2002年進行的調查發現,男童的肥胖盛行率在14.7%,女童也有9.1%;而過重的男童比率也達15.5%,女童有14.4%。

台灣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新儀表示,研究團隊是在2000年至2010年期間,追踪近2000名的小學四年級男生和女生,觀察其身體質量指數BMI變化趨勢,一路追踪至19歲,並回過頭去分析其在一年級至三年級時的體重。結果發現,如果從小學一年級就肥胖,BMI超過27,體重要轉為正常的機率非常低。

張新儀強調,分析發現,小男生一旦BMI落入27以上的“肥胖”區間,體重幾乎就沒有辦法回頭、轉為正常。若BMI落在24至27之間的“過重”,回復正常體重的機率雖有,但同樣不大。相反,多達8成小女生BMI分佈於正常及過輕,凸顯從小就較注重體態發展。

研究發現,大約14歲時,男生有10.8%由過重轉為正常,卻有12.9%由正常轉為過重,到成年時約有24.3%過重、肥胖。女生則在13歲時有6.5%由過重轉為正常,有4.3%由過重轉為肥胖,到成年時只有6.4%過重或肥胖,反而有24%過輕。

張新儀說,父母如果本身體重過重,小孩過重的機率也高,且兒童一旦肥胖及過重,代謝症候群指標,包括血壓、甘油三酯、高密度膽固醇、肝功能指針也都容易異常。建議家長應該把握小學一年級的關鍵時期,從學齡前開始就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規律運動,並且避免用甜食、零食​​來獎勵小孩。

誰說小時候胖不是胖 不要再害自己的小孩了

所以爸媽們要注意,真的不可以讓小孩因為喜歡就沒有限度的一直吃啊!!!

via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28歲的變性人網紅「罔腰」在IG大曬自己懷孕的超音波照片,立刻遭到指涉醫院跟國內眾多醫師抨擊是在誤導民眾,離譜的言論,現在連衛福部也看不下去,衛福部醫事司司長、醫師出身的劉越萍今(19)日甚至用「鬼扯!」兩字形容其行徑,強調衛福部目前沒有核准任何子宮移植的人體試驗;...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外表瘦可能不是真的瘦!肥胖是許多疾病跟癌症的危險因子,但如果只緊盯著體重計上的數字,可能忽略另一種要命的「隱藏胖」。30歲的汪先生,擁有吃不胖的體質,身高172公分、體重52公斤,BMI指數僅17.6,怎麼吃都吃不胖,自認為體型纖瘦就一定等於健康,沒想到近期健檢已有輕...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衛福部桃園醫院在爆發群聚感染之後,順利完成「清零計畫」今(19)日重新打開大門恢復營運,不但急診重新接收急、重症病人,門診、住院也開始收治新病人,但最關鍵的新冠肺炎病人部分則仍暫停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院內正在調整硬體,希望把原本的負壓隔離病房升級後再開始收治...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在台灣,死於肝癌的病患,約有2成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就算還沒有得到肝癌,C肝引起的肝炎、肝硬化及其併發症亦嚴重影響健康,什麼樣的人會得到C肝?怎麼知道有沒有C肝呢?目前健保不但提供主動篩檢的管道,健保還幫你出藥費。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