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謹慎管理飲食仍反覆發蕁麻疹?醫:找到真兇才是治療關鍵

謹慎管理飲食仍反覆發蕁麻疹?醫:找到真兇才是治療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許多人習慣把蕁麻疹與飲食過敏畫上等號,但蕁麻疹中有一種類型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若未正確治療將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一名40多歲女性罹患慢性自發性蕁麻疹長達10年以上,即使小心翼翼的管理飲食,疾病仍反覆發作,每次癢起來就像被上百隻蚊子叮咬,加上皮膚明顯的紅腫膨疹與類固醇治療帶來的滿月臉及肥胖副作用,不僅導致外觀上的不自信也造成社交困擾。所幸,經醫師評估更換治療方案後得以逐漸停用類固醇,目前疾病控制十分穩定,讓她重拾生活品質。

反覆發作超過6週為慢性蕁麻疹 致病主因非飲食過敏原

「治療慢性自發性蕁麻疹要找出真正的兇手,如果只有抓到作為幫兇的飲食過敏原,症狀仍會持續發生。」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兼內科部副部主任陳怡行表示,由飲食等過敏原引起的急性蕁麻疹通常在停止接觸過敏原的1到3日內即會好轉,當症狀反覆發作超過6週以上就會歸類為慢性蕁麻疹;而慢性蕁麻疹患者中有大部分屬於找不到病因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飲食誘發的過敏反應僅佔這類型的一小部分原因。因此,經常見到有患者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去尋找過敏原,甚至列了一大串忌口清單,結果症狀不但沒有改善,反而還出現營養失調的問題。

患者易合併睡眠障礙與心理共病

根據研究指出,有超過5成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有嚴重睡眠障礙 ,長期睡眠不足帶來的壓力與免疫功能傷害也會加劇症狀表現,使患者陷入惡性循環,更有研究顯示高達6成患者有精神相關共病 。陳怡行醫師提到,患者最常反映的困擾為睡眠障礙,當蕁麻疹半夜發作時會癢到中斷睡眠,日復一日的睡眠不足會造成焦慮與憂鬱指數上升,加上無法預期發作的時間點,在生理與心力的雙重壓力下也會導致病情惡化。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會伴隨血管性水腫,一般會發生在嘴唇與眼周部位,但若發生在腸胃道黏膜會造成腹部絞痛;在舌頭與喉頭則會造成呼吸困難,當出現上述症狀時務必立即就醫。


謹慎管理飲食仍反覆發蕁麻疹?醫:找到真兇才是治療關鍵

▲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兼內科部副部主任陳怡行

現階段治療選擇增加 鼓勵患者與醫師討論治療方案

陳怡行醫師指出,類固醇通常僅用於急性發作時使用,對於症狀嚴重的患者能快速見效,但考量到藥物帶來的副作用,臨床上會儘量避免長時間使用,一般來說還是會採取階梯式治療原則。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第一階段治療會選用新型抗組織胺;如果疾病仍反覆發作則會升階治療,在第二階段提高新型抗組織胺的使用劑量;若病情經過前兩階段治療仍未改善,第三階段可選擇針劑用於治療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其藥物機轉可以精準抑制體內異常免疫反應達到穩定症狀的作用,不需要搭配類固醇就能顯著改善症狀,呼籲患者就自身狀況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案。

依循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治療三大原則 籲患者勿自行中斷治療

隨著新型抗組織胺與相關針劑的出現,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治療有更多更好的武器可以使用,因此,現階段會以症狀完全好轉為治療目標。不過,卻觀察到部分患者在症狀逐漸好轉後即自行停藥,結果病情不到半年又再度復發。陳怡行醫師鼓勵患者依循「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治療三大原則」:(1)紅、腫、癢症狀持續6週建議及早就醫(2)症狀未改善應向主治醫師反映(3)建議在醫師控管下漸進式停藥,切勿隨意中斷治療。配合醫療團隊定期回診追蹤病情、按時服藥,疾病都有機會獲得良好控制。

【延伸閱讀】

精準醫療台灣肝臟移植手術領先全球 放射科如同「肝臟移植領航員」

特發性肺纖維化成因不明 醫點名「這些」高危險群!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98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喬萱報導)輕鬆防曬要看清 正確選購報你知在日光燈下都要防曬的愛美族一定要看!防曬化粧品的標籤、仿單或外盒上,最常見的防曬效能標示方式有「SPF」、「PA+…」、「★…」等,而前述標示究竟代表什麼意義呢?掌握安全選購資訊 防曬才有效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看懂了防曬化粧品標示的意義之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在台灣,癌症已連續35年蟬聯十大死因第一位,要預防癌症最好方式,就是早期診斷,且正確分期治療,目前可透過氟化去氧葡萄糖正子掃描,有效發現癌症分期及偵測復發的現象;成大醫院核子醫學部主任姚維仁指出,包括乳癌、淋巴癌、大腸直腸癌、食道癌、頭頸部癌、肺癌、黑色素癌、甲狀腺癌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孩子感冒發燒,就醫後醫師發現有心雜音,許多家長會非常煩惱,是不是代表心臟有些隱性疾病產生呢?出現心雜音需不需要治療呢?有心雜音不代表有心臟病 反之亦然豐原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林聖哲表示,有心雜音不代表有心臟病。超過30%的兒童會在就醫時被醫師聽到無害的心雜音。心雜音又分為功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鼻塞不是病?長期鼻塞沒想到竟是鼻孔息肉搞的鬼!南投一名30歲陳姓男子長期飽受鼻塞之苦,尤其是右側鼻塞情形較為嚴重,導致睡覺也睡不好,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就醫檢查發現陳男的右側鼻腔有一巨大腫塊,並且延伸至後鼻咽部。鼻內視鏡手術分別取出一個2x3x1及6x4x3cm的腫塊,腫塊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