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超過3天沒排便就是便秘! 5大主因別輕忽

超過3天沒排便就是便秘! 5大主因別輕忽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醫師,我大不出來怎麼辦?」有些人因為壓力大、飲食不正常導致兩天沒排便,或是糞便呈顆粒狀,這就是便秘嗎?其實不然!食品藥物管理署特地邀請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孫文俊,替惱人的排便問題順利解「秘」!

超過3天以上沒排便 即定義為便秘

孫文俊醫師提及,臨床上對便秘的定義,主要是以時間為指標,超過3天以上沒排便就是有便秘現象,至於糞便的形狀及軟硬度屬於臨床症狀,例如:便形像一顆顆的小雞便,可能與水份攝取不足有關,通常不會稱為便秘。

便秘有5大主因 八成輕症便秘能不藥而癒

八成輕症便秘不藥而癒,除了受到先天性臟器結構的影響,孫文俊醫師指出,便秘5大主因包括:
1.飲食:水分及膳食纖維攝取不足
2.缺乏運動:運動能刺激腸道反射

3.藥物:有些藥物會間接影響排便,特別是精神科藥物

4.習慣性憋便:越常憋便、排便反射性會越差,易造成排便功能異常

5.腫瘤:直腸或左側低位大腸若有腫瘤阻塞,糞便量會越來越少。

出現便血、糞便形狀改變持續2週 恐是大腸癌

此外,有些人雖然每天排便,但卻一直有便意或覺得排不乾淨,孫文俊醫師歸類在「排便不順」,醫學上稱為「裡急後重」(tenesmus)。他強調,有這種現象的反而要提高警覺,因為大腸息肉或直腸腫瘤,也可能引發排便不順,若伴隨糞便形狀突然改變、出現便血等現象且持續2週,最好趕快就醫檢查。

長期用瀉藥、浣腸劑 恐成癮潛藏風險

有些追求「速成」的民眾,或容易有便秘困擾的年長者,往往會先用瀉藥或浣腸劑來解決便秘問題,卻忽略便利之下可能隱藏的風險。孫文俊醫師說明,長期使用浣腸劑恐會成癮,其插管頭形尖銳,若使用不當可能會造成直腸受傷或穿孔;有些瀉藥是刺激大腸收縮蠕動促進排便,所以服用越久,藥效就會越差。

食藥署提醒,便秘是良性病症,只要先從飲食和運動著手,多喝水、多吃蔬果,再配合每天運動,都能獲得改善;而若有不適症狀,應到醫院尋求醫師診治,以利提供專業建議。

【延伸閱讀】

心房顫動如健康未爆彈 危險因子控管成關鍵

六旬翁晚期肺癌病情特殊 兩次基因檢測才控制

晚期大腸直腸癌免驚! 多專科治療團隊集結助攻「腸」久健康

氣喘階梯式穩定控制 醫籲吸入型藥物別害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94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有1萬多人確診罹患乳癌。台灣乳房醫學會榮譽理事長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沈陳石銘教授表示,乳癌治療包含開刀、化療、放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等,視患者身體狀況、腫瘤特性決定治療方式。台灣近8成乳癌病人的腫瘤有雌激素受體,這...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田柏升報導】夏日來臨,水上及戶外活動盛行,但近視族卻好困擾,戴有框眼鏡活動卡卡,隱形眼鏡又要攜帶瓶瓶罐罐出門很麻煩,更要擔心角膜感染問題,許多民眾轉而尋求雷射近視矯正手術,盼找回健康視力及生活便利性。近視患者周媽媽表示,以前不管是夏天吃飯、吃麵、運動,一動一流汗都很想把眼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常把運動作為紓壓方式者,近8成受訪者覺得運動後心情有「變好」!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去年6月針對3,478名六都國、高中職生,進行運動與憂鬱情緒相關性調查發現,6成青少年有固定運動習慣(運動超過3天以上、每次30分鐘以上)。有固定運動習慣者「情緒穩定度」...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過敏問題讓許多人困擾,台灣人工智慧發展學會日前提出「過敏保健專家調查計畫」,提出五大常見過敏症狀、腸胃不適原因與相關迷思,強調過敏防治之道與日常保健重要性。台灣人工智慧發展學會理事長謝邦昌教授表示,調查中發現,有超過七成民眾不知道過敏是一種慢性疾病,近六成民眾不知道過敏...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