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足部發冷、發白還麻痛? 秋涼了當心難纏下肢動脈疾病上身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時序入秋,天氣轉變的同時,也正是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高峰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盧延洲舉下肢動脈血管疾病提醒,這個時節可能發作的症狀,常有足部發冷、發白、發紫,走路時下肢肌肉酸痛、乏力,腳趾或足部麻痛、莫名的出現破皮傷口或傷口久久不癒合,最嚴重甚至腳趾頭潰爛壞死。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指的是肢體動脈因粥狀硬化造成動脈血管部分狹窄或完全阻塞,導致肢體血流不足或缺血的疾病。

盧延洲表示,像上述這些徵兆或是症狀,常常都是下肢動脈疾病進展或惡化的表現。主要病因多來自動脈粥樣硬化,其他致病因子還包括血栓形成、栓塞、血管發炎、創傷等。

至於危險因子部分,又以男性、年齡大於70歲屬於高危險群;而抽菸者風險更是不抽菸者的4倍;另外還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膽固醇、高血脂、高胱胺酸血症等增加血液黏稠的疾病等因素。

盧延洲指出,一旦發生急性動脈阻塞,可能出現疼痛、麻木、感覺異常、脈搏消失、蒼白、適溫力改變等症狀。若是慢性動脈阻塞,依症狀分級,有人僅是運動時輕微肌肉酸痛或無力,甚至無感覺,不過,如果完全阻塞嚴重時恐發生皮膚潰瘍與壞疽。

盧延洲強調,治療方面,可使用藥物治療改善症狀,控制並減緩血管病變的惡化,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症狀惡化,或者缺血造成組織潰瘍、壞死可能面臨截肢時,就要考慮進行微創血管腔內介入治療或者血管繞道手術。

預防之道,醫師提醒,最重要得要修正有可能導致血管阻塞的生活型態,採低脂肪及低熱量飲食、戒菸及維持理想體重,有效控制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疾病,以減輕下肢負擔,並且適度運動。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記者羅林/新竹報導】 根據近期UpToDate實證醫學對小兒腹股溝疝氣的手術時機,一篇來自加拿大的觀察研究發現,小於一歲的嬰兒,腹股溝疝氣的手術時間若超過14天,會增加7%的「嵌閉」發生機率。東元綜合醫院小兒外科呂文哲醫師表示,這項研究建議對無症狀、一歲以內的小孩,應在14天內執行腹股溝疝氣手術,...

閱讀詳情 »

針對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疫情指揮中心今召開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宣布連續3天境內、境外零新增確診的喜訊。他並宣布,經專家建議,台灣與英國牛津AZ簽約購買的疫苗,其第一劑與第二劑的間隔時間將由原來的28天延長為8週以上,效力更高。陳時中指出,針對AZ疫苗,食藥署在2月20日核准用法為第...

閱讀詳情 »

首批AZ疫苗即將來台,但外界憂心疫苗施打後有副作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比較接種三款疫苗後,一般副作用的出現頻率,顯示AZ疫苗副作用並未特別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舉行疫情記者會,陳時中分析AZ疫苗、BNT/輝瑞疫苗及莫德納疫苗,在三期臨床試驗副作用的樣態及比例,整體來看,三款疫苗都有注射部...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鑑於2003年我國發生SARS疫情,民眾大量進線詢問傳染病相關疑問,防疫人員耗費多時解答民眾疑慮,進而影響防疫工作,遂於2004年建置「1922民眾疫情通報與諮詢服務中心」,並委託中華電信營運。今邀請中華電信莊文明協理,說明1922專線這一年來協助COVID-19疫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