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足部發冷、發白還麻痛? 秋涼了當心難纏下肢動脈疾病上身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時序入秋,天氣轉變的同時,也正是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高峰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盧延洲舉下肢動脈血管疾病提醒,這個時節可能發作的症狀,常有足部發冷、發白、發紫,走路時下肢肌肉酸痛、乏力,腳趾或足部麻痛、莫名的出現破皮傷口或傷口久久不癒合,最嚴重甚至腳趾頭潰爛壞死。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指的是肢體動脈因粥狀硬化造成動脈血管部分狹窄或完全阻塞,導致肢體血流不足或缺血的疾病。

盧延洲表示,像上述這些徵兆或是症狀,常常都是下肢動脈疾病進展或惡化的表現。主要病因多來自動脈粥樣硬化,其他致病因子還包括血栓形成、栓塞、血管發炎、創傷等。

至於危險因子部分,又以男性、年齡大於70歲屬於高危險群;而抽菸者風險更是不抽菸者的4倍;另外還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膽固醇、高血脂、高胱胺酸血症等增加血液黏稠的疾病等因素。

盧延洲指出,一旦發生急性動脈阻塞,可能出現疼痛、麻木、感覺異常、脈搏消失、蒼白、適溫力改變等症狀。若是慢性動脈阻塞,依症狀分級,有人僅是運動時輕微肌肉酸痛或無力,甚至無感覺,不過,如果完全阻塞嚴重時恐發生皮膚潰瘍與壞疽。

盧延洲強調,治療方面,可使用藥物治療改善症狀,控制並減緩血管病變的惡化,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症狀惡化,或者缺血造成組織潰瘍、壞死可能面臨截肢時,就要考慮進行微創血管腔內介入治療或者血管繞道手術。

預防之道,醫師提醒,最重要得要修正有可能導致血管阻塞的生活型態,採低脂肪及低熱量飲食、戒菸及維持理想體重,有效控制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疾病,以減輕下肢負擔,並且適度運動。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記者羅蔚舟/竹科報導】 從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迄今,各國無不傾盡全力推動檢測技術及疫苗開發,因此,矽基分子電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矽基分子)、中央研究院、科技部轄下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國研院儀科中心)與高雄榮民總醫院(高榮)合作,開發出世界首創的「新冠病毒快速檢測晶片...

閱讀詳情 »

【記者羅蔚舟/桃竹苗報導】 「家是最好的病房!」,中央健康保險署自105年起推動居家醫療整合照護計畫,提供因失能或疾病導致就醫不便病人到宅醫療服務,全國已有226個照護團隊、1,618家醫療院所參與,提供約9萬5千名民眾到宅醫療照護,看醫生不再遙不可及! ▲印尼新住民-莉達及家人感謝居家醫療趙醫師合...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一向被視為是競逐台北市長大位的大熱門,最近就有民調顯示,陳時中在年輕人的人氣還勝過對手蔣萬安,今(25)日被媒體問到看到這民調結果是否會增加他參選意願時?陳時中掩不住笑意,甚至自曝他在小學四年級和五年級的好感度最佳,「我收到的信,也是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