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輕症居家照護使用「清冠1號」抗疫 中醫師解答宜與忌

輕症居家照護使用「清冠1號」抗疫 中醫師解答宜與忌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3)日公布國內新增4,20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126例本土個案及78例境外移入。隨著近期本土確診人數暴增,前來中醫門診詢問清冠1號的民眾明顯增加,有很多民眾想先囤著清冠1號以防不時之需,或者是拿來保養以預防染疫,中醫師周宗翰特別針對門診中常遇到的問題整理並解答如下:


Q1:當PCR陽性的病友如果沒有症狀,是否可服用清冠1號?


A:絕對是可以的!「台灣清冠1號」核准的適應症為「外感時疫」,當PCR陽性代表體內病毒潛伏在身體裡,隨著每個人的免疫功能不同反應出來的症狀也大不相同,除了咳嗽,打噴嚏,流鼻水外,也常伴隨腸胃道症狀,或是更有大部分的人是無症狀。


中醫認為在感染初期,就要以「透邪外出、截斷病勢」的方式來治療患者,防止發病,專業的中醫師也可針會不同體質在清冠1號的處方上酌量增減,更能發揮清冠1號的效用,加速PCR陽性轉陰性的時間,也可減少中重症的可能,保護台灣的醫療量能。


Q2:服用「台灣清冠1號」是否也可配合服用西藥,如退燒藥,卻痰藥,抗病毒藥等?


A:由於新冠肺炎的傳染力非常強,一旦感染之後,對於免疫低下以及老人與幼童症狀變化和病情發展相當快速,極少數的人會突然轉成中重症,擁有專業藥師資格的周宗翰中醫師建議對於這類族群積極主動的「預防性投藥」有其必要。


清冠1號對於中重症有明顯減輕感染症狀的效果,搭配西藥有1加1大於2的功效。臨床上,中藥加西藥產生藥物不良反應的可能性非常低,一般建議2種用藥間隔1個小時即安全,因為中藥對於腸胃的負擔較小,使用藥物的時機中藥可飯前,西藥宜飯後,所有用藥的目的在於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


Q3:「台灣清冠1號」可以做為「預防」性質隨時來使用嗎?


A:不可以!清冠1號是荊防敗毒散的變方,主要成分黃芩、魚腥草、北板藍根、栝樓實、荊芥、薄荷、桑葉、厚朴、炙甘草及防風等10種中藥材;而清冠2號則是針對中重症,是清冠1號的加強版,裡面的中藥材以清肺熱,宣肺化痰為主,藥材是偏寒涼,對於肺炎產生的呼吸道症狀有寬胸利氣的功效。


但是平時若無肺熱的症狀,也沒有感染的跡象,就不適合隨時來補充清冠1號來增強免疫;相反的,因為處方屬性偏寒涼容易造成肺氣虛的可能,就像民眾沒事不會隨便服用荊防敗毒散當保養,同樣的也不該拿台灣清冠1號當保健用品。


清冠1號是屬於積極「治療」處方,而非「保健」茶飲,對身體體質偏虛寒的兒童、老年,或腸胃比較敏感的人,也有可能出現輕度胃悶、腹瀉、乏力的現象,使用任何中藥前須經由專業中醫師診斷為佳。


Q4:打完疫苗後,預防感染,我還能怎麼做?


A: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提升免疫力從調理腸胃做起,《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果有足夠的免疫力對抗病毒,就不容易感染或是感染後症狀較為輕微。


中醫的方劑玉屏風散與桑菊飲有調節肺部免疫功能的效果,許多中藥例如:西洋參、黃耆、茯苓、大棗、枸杞、當歸、人參等對人體免疫力有提升的作用,中藥不僅可以「扶正」,中藥成分例如魚腥草,連翹,金銀花,大青葉也可以有抑制病毒的「祛邪」作用。


但是所有的中藥也必須經由中醫師診斷來使用,而小孩及老人在以中藥增強免疫前,務必確定不是在急性發炎的過敏期,因為補益藥會使發炎的免疫系統變得更嚴重。


正所謂「病從口入」,調節免疫的關鍵不是在於必須吃什麼,而是在於避免吃什麼,腸胃保健攸關免疫調節,減少加工與醃製食品,飲食建議採低脂、高蛋白質、適度纖維質,減少過酸、甜、油或辛辣食物。避免睡前進食或吃宵夜,勿暴飲暴食,盡量少量多餐,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有助於您安全度過疫情。


更多NOW健康報導
▸台大醫院攜手北科大研發麻醉評估APP 獲德國iF設計獎
▸誰能「輕症居家照護」?藥品該如何準備? 懶人包整理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相關推薦

脂肪長在討人厭的位置相信是不少女性的噩夢,你是否曾為了達到理想中的身形嘗盡苦頭、用了瘋狂的方法?也許你我周遭就有這樣的激進分子,為了達成目的不擇手段,但這樣的做法值得嗎?在醫學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今,也許有更好、更有效率的解決方案!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名25歲女子Penny Brown因為迷戀卡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義輝報導)一位逾80歲老先生,日前在處理生魚時,左手不小心遭魚棘刺傷,本以為只是小傷口,所以不以為意,但兩天後傷口周圍出現紅腫熱痛等症狀,到成大醫院醫院急診後,傷口附近還出現深色水泡,結果被診斷為壞死性筋膜炎。該院急診部主治醫師洪明原表示,日常生活中切勿輕忽小傷口,尤其是與海水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寒流一波波來,臨床上,因為身體搔癢的患者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彰化秀傳紀念醫院中醫部醫師賴威豪指出,主要是因天氣變冷後,使空氣中濕度降低,這時身體皮膚就容易乾燥,並且會出現搔癢等現象,包括中年老人、異位性皮膚炎等都是危險族群。皮膚乾癢患者所出現的乾燥症狀大多會在四肢或身體...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