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輸完血當心燒、癢、喘不良反應! 長期輸血還有變「鐵人」要命風險

▲血液病學會與台北榮總提醒民眾注意輸血後可能的不良反應。(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從手術急診到慢性疾病治療,不少人得靠「輸血」治療保命,但醫師提醒,不少人不知道輸血後可能出現搔癢皮疹、發燒、發冷、頭痛、心跳加速、呼吸不順暢等短期不良反應,甚至過敏休克;尤其,因為慢性病需長期輸血者,血液中的鐵還會隨著每次輸血逐漸沉積體內,面臨變「鐵人」危機,必須要排鐵。

70歲的王媽媽罹患骨隨分化不良性貧血,造血功能出了問題,必須持續輸血,某一次回診之後,才發現體內的鐵蛋白數值高達1800ng/ml,最高時甚至飆上2183ng/ml,足足是正常人250到300 ng/ml的7倍。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醫師盧孟佑表示,長期輸血下來,如果沒有將多餘的鐵排出體外,鐵質在體內累積過多,會造成心、肝、脾、內分泌系統等器官傷害,嚴重時更會引發心臟衰竭、肝硬化等併發症。

其他的鐵質沉積明顯症狀,還包括:心律不整、皮膚色素沉著、關節疼痛等;亦可能引起心肌症、糖尿病、皮膚沉著症、不孕症、關節病、骨質疏鬆等各種併發症,嚴重甚至會導致免疫力降低,大幅增加感染及癌症發生率。

台北榮總輸血醫學科主任劉峻宇說,正常人的血清鐵蛋白濃度約為250到300 ng/ml,一旦超過300以上就算是過量,臨床上超過1000以上就需要治療,只要累積輸入超過20袋血時,就有很大風險出現鐵質沉積。

劉峻宇提醒長期定期接受輸血患者,應每3個月檢查血清鐵蛋白濃度,並及早與醫師討論排鐵治療的必要性,如此才能有效降低鐵質沉積所帶來的併發症風險,不讓輸血同時成為「救命」與「要命」的雙面刃。

盧孟佑也說,民眾應充分了解輸血後可能產生的短期、長期不良反應,短期不良反應包括:搔癢皮疹、發燒、發冷、頭痛、心跳加速、呼吸不順暢等,若輸血後24小時內出現上述相關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交由醫護人員進行處理,無須過度恐慌。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今(23)日也發表與台北榮總合作打造的新生代輸血超級英雄《易鐵俠》衛教影片,盼透過生動有趣的劇情來傳遞輸血安全的重要性。

照片來源: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資料來源/耳鼻喉科巫清隆醫師四十歲的李先生長年因過敏性鼻炎及鼻中膈彎曲而容易鼻塞,隨著年紀增長,甚至出現了頭痛及難以入眠的問題,三年前在醫師的評估及建議下接受了常規的鼻中膈及鼻甲手術,術後鼻過敏及鼻塞症狀確實大幅改善,但還是明顯感到左側鼻塞,尤其疫情爆發後整天戴口罩,時不時會有吸不到氣的感覺,甚至...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又有大廠的進口食品出包!食藥署今(25)日公布最新一波邊境查驗不合格產品名單,有多項中國進口的食品跟食品容器具不合格,其中順天堂藥廠自中國進口的一批、重達773公斤的「烏梅(MUME FRUCTUS)」檢出國內不准用於該產品的農藥。全數都得依規定退運或銷毀。 食藥署上...

閱讀詳情 »

長達9天年假即將到來,三立《婆媳當家》主持人林書煒,年前行程滿檔,讓原先有健身習慣也難抽空運動,趁錄節目特別請教醫師和營養師如何「增肌減脂」有效運動提高代謝,才能盡情享受美食又能保持身材,不怕過了一個年年後變胖虎。 三立都會台婆媳當家主持人林書煒、購物專家陳真大聊高效「智能運動」心得(圖:長春藤預防...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春節前疫情南北齊發,尤其陸續傳出桃園西堤用餐民眾確診、電子廠群聚感染等案例最令人關注。指揮中心也於今日指出:「春節是否升3級,今明是關鍵。」隨著疫情進入社區感染,指揮中心宣布,即日起餐飲場所須嚴格落實用餐實聯制,未配合執行且經輔導未改善的餐飲場所,將禁止提供內用服務...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