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轉移性乳癌治療 「醫」起來打團體戰

轉移性乳癌治療 「醫」起來打團體戰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乳癌已經是台灣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一位,是台灣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所以診斷治療及預後追蹤需要更用心關注。」台北慈濟醫院癌症中心教研長暨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沈陳石銘教授說,乳癌為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而骨骼是血液循環豐富的器官,使得癌細胞常會在晚期轉移到骨骼,若不積極治療,癌細胞會將骨質掏空,造成患者輕微碰撞即發生嚴重骨折,甚至癱瘓、大小便失禁,不可不慎防。

乳癌骨轉移 脊椎與四肢較常見

轉移性乳癌七至八成的轉移部位會在骨頭,加上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等療程,都可能造成骨質流失,更應特別注重骨骼健康。沈陳石銘教授指出,骨轉移的位置以脊椎與四肢尤其常見,患者若出現相關併發症,如骨折、脊椎壓迫,除了疼痛難耐,甚至需接受骨骼手術或放射治療等,很容易破壞行動能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文獻指出,未接受治療的骨轉移病人,死亡率可能因此提高。

化療+骨轉移藥物 改善疼痛恢復日常行動

沈陳石銘教授分享,臨床上曾發生過一名55歲的女性病患,右側乳房長了腫瘤,卻置之不理多年,直到腫瘤潰爛加上全身骨轉移,導致她痛到無法行動才就醫。院方採用化療,結合每月一次的骨轉移藥物治療,兩個月後,患者病情獲得良好控制,疼痛也大幅改善,恢復日常行動。

每月皮下注射一次單株抗體 有效減少骨折機率

沈陳石銘教授還補充,轉移性乳癌除了全身性治療,如抗荷爾蒙藥物、化療與標靶藥等等之外,針對骨骼轉移,也有療效相當不錯的保骨藥物,如雙磷酸鹽類藥物,或是相對更為便利、採取皮下注射給藥的單株抗體治療,每月施打一次,都能有效減少骨折機率。

治療首要目標 維持生活品質、爭取存活期

慈濟醫院乳癌治療團隊,結合內外科、放射治療科與身心科等各科,讓病人身心靈得到全方位照護。沈陳石銘教授強調,乳癌治療現在相當進步,早期乳癌五年存活率高達90%,達到長期控制不是問題。維持生活品質、爭取存活期是治療的首要目標,只要配合正規治療,不亂用偏方,遵照醫師囑咐用藥,再配合生活上飲食、運動的調整,就能有效控制病情。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902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COVID-19疫苗運抵台灣,醫事人員列為最優先接種對象。擁有2萬多名員工的長庚醫院,在決策委員會程文俊主委的領軍下,超前部署成立「新冠疫苗接種推動團隊」,由邱政洵副院長擔任總指揮,進行任務分組,並規劃三階段接種作業流程,讓員工對於疫苗有公開、透明的認知,進而能安心放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40歲小倩(化名)與丈夫結婚多年,夫妻倆一直希望有一個孩子,但努力了幾年仍然沒有結果,便主動向醫師求助。在醫師建議下,使用試管嬰兒的方式終於順利懷孕,夫妻雙方十分開心。但在懷胎24週時,某天小倩突然感覺不到腹中寶寶的胎動,緊急就醫檢查發現寶寶竟「胎停」!為確保母體的安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全民防疫戴口罩,冬季常見的小兒呼吸道感染發生率明顯下降,但小兒科醫師發現小兒腸胃炎卻增加了!因此,必須特別注意飲食安全。戴口罩呼吸道感染發生率降 腸胃炎患者反增加臺中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敏駿觀察,往年每到冬季,來看診的十個病童,罹患呼吸道感染疾病接近六位。今年最特別的是,腸...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