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轉移性乳癌治療 「醫」起來打團體戰

轉移性乳癌治療 「醫」起來打團體戰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乳癌已經是台灣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一位,是台灣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所以診斷治療及預後追蹤需要更用心關注。」台北慈濟醫院癌症中心教研長暨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沈陳石銘教授說,乳癌為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而骨骼是血液循環豐富的器官,使得癌細胞常會在晚期轉移到骨骼,若不積極治療,癌細胞會將骨質掏空,造成患者輕微碰撞即發生嚴重骨折,甚至癱瘓、大小便失禁,不可不慎防。

乳癌骨轉移 脊椎與四肢較常見

轉移性乳癌七至八成的轉移部位會在骨頭,加上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等療程,都可能造成骨質流失,更應特別注重骨骼健康。沈陳石銘教授指出,骨轉移的位置以脊椎與四肢尤其常見,患者若出現相關併發症,如骨折、脊椎壓迫,除了疼痛難耐,甚至需接受骨骼手術或放射治療等,很容易破壞行動能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文獻指出,未接受治療的骨轉移病人,死亡率可能因此提高。

化療+骨轉移藥物 改善疼痛恢復日常行動

沈陳石銘教授分享,臨床上曾發生過一名55歲的女性病患,右側乳房長了腫瘤,卻置之不理多年,直到腫瘤潰爛加上全身骨轉移,導致她痛到無法行動才就醫。院方採用化療,結合每月一次的骨轉移藥物治療,兩個月後,患者病情獲得良好控制,疼痛也大幅改善,恢復日常行動。

每月皮下注射一次單株抗體 有效減少骨折機率

沈陳石銘教授還補充,轉移性乳癌除了全身性治療,如抗荷爾蒙藥物、化療與標靶藥等等之外,針對骨骼轉移,也有療效相當不錯的保骨藥物,如雙磷酸鹽類藥物,或是相對更為便利、採取皮下注射給藥的單株抗體治療,每月施打一次,都能有效減少骨折機率。

治療首要目標 維持生活品質、爭取存活期

慈濟醫院乳癌治療團隊,結合內外科、放射治療科與身心科等各科,讓病人身心靈得到全方位照護。沈陳石銘教授強調,乳癌治療現在相當進步,早期乳癌五年存活率高達90%,達到長期控制不是問題。維持生活品質、爭取存活期是治療的首要目標,只要配合正規治療,不亂用偏方,遵照醫師囑咐用藥,再配合生活上飲食、運動的調整,就能有效控制病情。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902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台灣氣候悶熱潮溼,容易引起皮膚紅、腫、癢、痛,尤其皮膚癢常讓人難以忍受。部分民眾會選擇自行買藥止癢,但實際上皮膚癢的原因很多,仍需醫師的診斷評估才能對症下藥,有效治療皮膚癢外,若有其他潛在病因也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門診常見的皮膚癢原因很多,像是急性蕁麻疹、蚊蟲叮咬、...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藝人小鬼黃鴻升日前因主動脈剝離猝死離開人間,年僅36歲,令人惋惜。心臟疾病一直都緊追在癌症之後,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且越來越年輕化。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蔡宜廷表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除了心臟病、中風、心律不整、心臟衰竭之外,還有主動脈疾病、周邊血管疾病、靜脈曲張...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抗愛滋病毒藥物注意體重!多項大型國際研究顯示,愛滋感染者服用抗愛滋病毒藥物後體重增加。最新美國愛滋病毒治療指引已針對部分藥物類別標註提醒醫病注意。亞東醫院感染科楊家瑞主任提醒,體重增加有多方原因,感染者體重大幅增加需與醫師、個管師討論,切勿擔憂體型、三高、新陳代謝等風險...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1位女大學生因臉上常冒青春痘,而服用「撲菌特錠」抗生素,不料,卻引起嚴重藥物過敏反應,全身紅腫及發燒,併發猛爆性肝炎,差點必須換肝。另1名18歲的高三男生就沒有如此幸運,同樣因治療青春痘而服用此藥,卻死於肝衰。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部長長鐘文宏醫師表示,磺胺類抗生素「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