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近視控制新科技 學童專用日拋更簡單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近視控制新科技 學童專用日拋更簡單

右為新莊知名眼科麥珮怡醫師 中為案例陳小弟 左為案例家長成媽媽

疫情稍緩學童返校視力健檢,許多家長都收到了「視力不良通知單」,憂心忡忡地帶孩子到診所檢查。台灣學童近視率居高不下,小六學童近視率高達7成,疫情不但改變了生活習慣,也加速了「線上教學」的發展,學童觀看螢幕時間拉長,近視度數不斷攀升。新莊知名眼科麥珮怡醫師表示,去年經歷了數月的三級警戒,孩子們突然被迫改變學習方式,需要長時間盯著「3C」,加上必須減少戶外活動,這一年來學童近視度數增加的幅度更是驚人。
「本來學童近視增加的速度平均是每年100度(未積極控制的情況下),在疫情趨緩之後的門診,不乏看到短短3個月內就增加100度的案例。」麥醫師說,「因為近視不只是看不清楚,度數越高、眼軸增長,視網膜就被拉得越薄而變得脆弱,這就是高度近視患者容易罹患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等併發症的原因。」

6至8歲近視度數暴增危險期 盡早介入控制度數

麥珮怡醫師指出,正處於成長階段的學童,特別是幼稚園大班到小學中低年級,是近視度數增加的高危險群。美國醫學會雜誌中有研究指出,2020年疫情爆發後6歲學童近視率比前一年增加了3倍多,且6-8歲學童的平均近視度數都有明顯的增加。建議家長3歲就可以開始帶孩子到專業的眼科診所,進行全面的綜合眼視光檢查,越早發現問題,就可以越早對症下藥,降低患上高度近視的風險。
而已經近視的學童家長也不要太過緊張,目前已發展出許多種控制近視的方法,如長效散瞳劑、角膜塑型片以及特殊的周邊離焦鏡片,和學童近視控制專用日拋,都是可選擇的項目之一。只要經過專業醫師檢查評估,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並遵醫囑定期回診,就能有效減緩近視度數的增加。

學童近視控制專用日拋 度數增加量減緩59%

「以我自己的孩子為例,疫情之前我都會幫她定期檢查,還有安排桌球等運動課程,假日也會全家一起出遊,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但愛看書、彈琴的她,在經過長時間的居家學習之後,只點散瞳劑的控制效果不太理想。經過詳細的檢查評估,並與孩子充分討論之後,便決定幫她驗配『學童近視控制專用日拋』。」
研究報告指出,配戴學童近視控制專用日拋的患者與一般隱形眼鏡配戴者相比,3年後的屈光度數增加量減緩了59%,眼軸長的增加減緩52%。其配戴方式跟一般成人配戴的日拋隱形眼鏡一樣,每日早上去學校之前配戴,回家用完即丟,不用清洗、異物感低,同時也免去框架眼鏡的束縛,讓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都更加便利。大學眼科自109年持續追蹤使用者,結果顯示使用這種矯正方式的學童,不僅滿意度高,且有超過九成家長願意讓孩子繼續配戴,因不但能控制近視度數,對孩子的生活品質也有大大提升。

多元控制隨生活習慣調整 追蹤視力、度數別忘了眼軸長

麥醫師補充,學童近視控制不是單選題,隨著孩子的年齡、生活方式以及度數的變化,醫師也會因應當時的狀況對症下藥。13歲的成小弟,小六開始在大學眼科配戴角膜塑型,雖然一年來控制效果很不錯,但升上國中之後,由於睡眠時間不足、塑型時間不夠,導致白天視力不穩定。與醫師提出問題並討論後,便建議成小弟改戴學童近視控制專用日拋,目前配戴半年,白天視力穩定,且眼軸長也都控制得很好。建議家長可以幫孩子建立完整的視力健康檔案,除了記錄孩子的視力、度數之外,眼軸長的追蹤也是重要指標之一。
麥醫師也提醒家長,任何矯正方式都有其注意事項,比如長效散瞳劑的副作用是畏光,外出時要記得搭配抗UV太陽眼鏡;在配戴隱形眼鏡類型的治療方式時,清潔衛生習慣一定要做好、不能戴著隱形眼鏡游泳等;配戴框架眼鏡要確認鏡架有沒有戴正、變形,否則也會影響控制效果。除此之外,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更是守護孩子視力健康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正確治療和良好習慣雙管齊下,才能幫助孩子守住清晰視界,迎向美好未來。

本圖/文由「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近視控制新科技 學童專用日拋更簡單

近視控制新科技 學童專用日拋更簡單

相關推薦

▲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麻疹病例,曾至越南團體旅遊。(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疾管署今(10)日公布國內新增1名境外移入麻疹確定病例,這名北部30多歲女性,發病前曾至越南團體旅遊,特別的是,女子因為發燒症狀不明顯,期間3次就醫都被當作感冒或藥物疹等問題,目前人正...

閱讀詳情 »

臍帶繞頸有危險?其實比妳想的還安全 文/林語荷 採訪諮詢/羅東博愛醫院婦產科主任莊志吉 孕媽咪總是為孕期做足一切努力,但仍有部分情況無法由媽媽控制,有時光是被告知孩子臍帶繞頸,就可能讓媽媽感到焦慮。事實上,臍帶繞頸對胎兒健康的威脅不大,媽媽大可不必如此焦慮。 臍帶是連結胎兒與胎盤之間的一條帶狀物,由...

閱讀詳情 »

營養講座系列:善用孕期「三養哲學」.調出母胎好體質 文.整理/游資芸 採訪諮詢/臺北醫學大學名譽教授謝明哲 雖然說「一人吃兩人補」,但孕媽咪絕不能毫無節制地暴飲暴食,因懷孕期間增加太多體重,不僅會影響胎兒健康,也會讓媽咪產後身材恢復不易;另一方面,孕媽咪也不能因為怕胖,就處處限制食物的攝取。究竟懷孕...

閱讀詳情 »

▲女子經電腦斷層掃描,箭頭處可見多處粉碎性骨折。(照/馬偕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不管多著急用手機,走路千萬別當「低頭族」!一名64歲女性日前到宜蘭玩,不小心與友人走散了,急著用手機聯絡對方的她,一時未注意到腳下的鐵製腳踏車停車架,絆倒後慘遭三角型的鐵架直穿刺透臉頰,深達眼底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