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退化性膝關節炎根本不是退化!只要一個新觀念,就能讓你的膝蓋越來越好~

退化性膝關節炎根本不是退化!只要一個新觀念,就能讓你的膝蓋越來越好~

行醫三十餘年, 直接或間接見證患者膝關節軟骨再生的證據無數,深信只要能改善膝關節的內部環境,軟骨絕對有自我修復而再生的能力。

如同人體身上的各種組織,軟骨平時是處於破壞與生成持續進行的代謝平衡狀態。雖然主流醫界至今仍認為關節軟骨沒有或僅有低再生能力,但也有學者觀察孕婦生產前後及外傷後的病人,發現關節軟骨在胎兒、產後新生兒或人體受傷後,確實有明顯的增生及復原能力。

 

退化性膝關節炎根本不是退化!只要一個新觀念,就能讓你的膝蓋越來越好~

▲已嚴重「退化」的膝關節長出新生軟骨(箭頭所指)

 

早在二○○二年(Kanamiya T)及二○○三年(Koshino T),就有學者們從各種不同膝關節炎矯正案例的研究中,觀察到關節軟骨有能力再生的直接或間接證據。二○○六年,Aigner等人進一步指出,關節軟骨顯現的低代謝轉換,混雜了高度併行的合成和分解兩種代謝途徑,此一觀點跟傳統認為關節軟骨的代謝近似於停滯的刻板印象大不相同。

關節透明軟骨是否具備再生能力?現代醫療界雖仍無一致看法,一般認為,只要找出關節軟骨如何維持合成代謝、分解代謝平衡的因素,就能解開軟骨維護與「退化」的生物學關鍵,當然這也是當前研究「退化」性膝關節炎最重要的課題。

軟骨跟身體的任何組織一樣,在正常情況下,有破壞也有修復,處於動態的新陳代謝平衡。我發現,內側皺襞造成的「內側摩擦現象」是破壞這平衡的重要因素。

「內側摩擦現象」造成軟骨的破壞程度與個人的日常生活使用狀況有關,磨擦次數與程度少,軟骨就能及時修復,反之,若磨擦次數與程度過多,軟骨趕不及修復,就會被誤認為是「退化」。

基於這樣的認知,我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所採取的「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是透過微創手術除去「內側摩擦現象」、調整軟骨間的壓力、並清除關節內所有會破壞軟骨的因素,恢復膝關節原本的健康環境,軟骨自然就會自行修復了。

 

退化性膝關節炎根本不是退化!只要一個新觀念,就能讓你的膝蓋越來越好~

本文節錄:【自己的膝蓋自己救】一書

 

作者/呂紹睿

1958年生於新竹竹東──當時任教臺大醫學院的父親,應鄉親父老之盼,返鄉成為小鎮醫生──因而在醫院出生、長大,也從小見習父親的醫者風範,並走上「醫療拓荒者」之路。

 

現職

  • 慈濟醫療志業膝關節健康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
  • 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
  • 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
  • 大林慈濟醫院教學部主任
  • 教育部部定教授

 

學歷

  • 陽明大學醫學士
  • 日本福岡大學醫學博士
  • 美國芝加哥 Rush-Presbyterian-St.Luke 醫學中心研究員
  • 德國杜冰根大學外傷中心研究員
  • 瑞士日內瓦大學醫學中心骨科研究員

 

經歷

  • 大林慈濟醫院 教學副院長
  • 大林慈濟醫院 國際醫療中心主任
  • 嘉義基督教醫院 骨科、外科部主任
  • 嘉義基督教醫院 關節鏡及關節重建中心主任
  • 澳洲雪梨大學 骨科訪問醫師
  • 瑞士伯恩大學 骨科訪問醫師

 

部落格:踏腳石─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棲息地/時報出版

相關推薦

▲暑假瘋狂熬夜追劇、玩手遊,15歲竟已痔瘡發作。(模擬畫面非當事人/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暑假作息大亂,熬夜、玩手機遊戲不節制,小小年紀也狂發痔瘡!門診就有一名15歲國中小男生,因為肛門腫脹,坐立難安,熬了幾天之後,最後才由媽媽陪同就診,面對醫師依舊難以啟齒,經肛門鏡檢...

閱讀詳情 »

醫師所指為別針插入在胃壁出血處。(圖/由好醫師網提供)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別針一旦跳開,正常狀況下要將其合上不會有問題,但如果別針是插入在胃壁上,又要如何安全取出呢?八十歲失智賴姓阿嬤,將一個安全別針塞到嘴裡,更慘的是別針還跳開,直到別針刺到胃壁出血照胃鏡才發現。衛福部豐原醫...

閱讀詳情 »

▲疾管署防疫人員於台南市安南區公塭里執行孳生源查核。(照/疾管署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疾管署今(7)日公布台南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這名安南區公塭里50多歲男性,近期無出國史,值得注意的是,男子是在第三度就醫時採檢通報並住院,並經二次採檢檢驗才確診,目前人仍住院治療中,同住家人無...

閱讀詳情 »

情人節不少人都會選擇用巧克力來傳達心意,但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提醒,甜甜的巧克力熱量高,食用一定要節制才不會一下吃進過多熱量;且若有胃食道逆流、糖尿病患者更要少吃,以免造成身體不適。  情人節用巧克力傳心意,但吃巧克力可是要有所節制!廖嘉音營養師提醒,一般市面上常見的巧克力大多可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