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這7種衰老症狀可能是血白病徵兆 醫師提醒3大迷思

這7種衰老症狀可能是血白病徵兆 醫師提醒3大迷思

長者若出現不明原因體重下降、反覆發燒、夜間盜汗,千萬別以為只是衰老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血液中白血球數目有無異常,是否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作怪。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暨血液病學會理事王銘崇指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簡稱CLL)是種淋巴細胞癌化且異常增生的惡性淋巴腫瘤,好發6、70歲銀髮族,國內病例有逐年上升及年輕化趨勢,因症狀特異性低,不少患者常誤以為是年老症狀,導致延誤就醫。

王銘崇表示,即便確診罹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也無須憂慮,配合醫囑秉持「無症狀先追蹤;有症狀才治療」原則,切勿聽信偏方、另類療法,以免破財傷身,甚至因誤食類固醇,引發不良副作用且造成抵抗力下降。

中、高危險患者若經醫師評估需要治療,除了傳統化療、注射型單株抗體,國內目前已有2款免搭配化療的全新機轉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1款可讓癌細胞溶解、促使癌細胞凋亡,另1款可抑制癌細胞增生,達到抗腫瘤效果。王銘崇期望國人能打破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3大迷思,了解疾病分期,並遵從醫囑追蹤、治療。

迷思1:病徵只是衰老症狀,不予理會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常見7大症狀為:無法解釋的體重降低、不明原因反覆發燒、夜間盜汗、淋巴結腫脹、全身倦怠、食慾不振、全身乏力,上述症狀易與衰老混淆,民眾應提高警覺。

迷思2:一旦確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就要立刻治療

秉持「無症狀,先追蹤;有症狀,才治療」原則。低危險群主要以追蹤觀察為主,存活時間平均大於10年中危險群須視患者身體狀況,例如年齡、是否合併其他慢性疾病、貧血、紫斑等,綜合判斷是否進行治療,平均存活時間約7年高危險群血色素及血小板數量開始明顯下降,影響身體造血功能,造成感染、出血,須採取積極治療,平均存活約2年

迷思3:治療都要搭配化療,生活品質大幅下降

目前治療方式主要是化學治療、注射型單株抗體治療、標靶治療3大類。國內目前有2款可免搭配化療的新機轉口服標靶藥物,讓血液科醫師有更多武器,為患者量身打造個人化療程。

王銘崇強調,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否需要進行治療需要醫師嚴謹判定,民眾應遵照醫囑追蹤或治療,若有疑問應主動與醫師討論,切勿自行尋找坊間偏方,避免因服用類固醇,造成白血球下降或淋巴結變小的短暫假象,長期下來產生不良副作用,讓患者破財又傷身。

王銘崇呼籲,年長者應透過政府提供的免費老人健檢或私人健檢,關心自己的身體症狀。若血液檢查結果有異,應立即至血液科做進一步檢查。一旦確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亦無須緊張,可依據疾病進展與個人需求跟醫師討論個人化療程,莫因恐懼、疏忽而耽誤黃金治療期。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三級警戒管制再延長兩週!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7日表示,行政院長蘇貞昌今早召開行政院擴大防疫會議,會中由指揮中心報告上週全球與國內疫情發展、國內各項醫療量能,疫苗施打規劃以及由各部會報告各項防疫作業執行狀況。三級警戒管制再延長兩週 至6月28日針對目前疫情仍未穩定,蘇貞昌院長在...

閱讀詳情 »

2021.06.07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6月7日為止,已經有286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0...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旅遊、聚餐等社交活動等都逐步關閉,雖然大家都知道少吃多動是減重的最高原則,但是,飢餓感無疑是最大的阻礙者,不少人開始煩惱起這幾個星期宅在家養出的幸福肥;可以不挨餓,也能越吃越瘦嗎?減重不挨餓 拒絕含糖冷飲為首要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科主任林杏純認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