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過年期間痛風發作頻傳! 中醫師教你幾招防範

過年期間痛風發作頻傳! 中醫師教你幾招防範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52歲的王先生在年節期間和家人團聚,吃完火鍋後,隔天突然發現右腳大拇骨關節腫脹疼痛,腳趾表皮外觀紅熱光亮,稍微碰觸關節就疼痛難耐,無法正常行走,休息後疼痛無改善,就診時發現竟然是痛風發作。

嘌呤代謝異常 趾關節發紅浮腫疼痛不堪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賴博政表示,「痛風」是種嘌呤類代謝異常,導致血液中尿酸濃度飆升,超過7.0mg/dl,引起關節局部的紅腫熱痛,或是因為血液中尿酸起伏變化太大,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造成發炎。一般而言,30歲以上的男性患者較容易發生,容易好發在喜歡吃海鮮蝦蟹、動物內臟、飲酒過量的民眾;年節期間,很多民眾因為進食過量富含嘌呤類食物,因而使痛風發作。

痛風最主要的表現是關節的症狀,其中足部第一蹠趾關節占約五成,以發紅,灼熱和局部浮腫,24小時之內會痛到高峰,甚至連吹風後都會疼痛,約一周後疼痛漸漸緩解。若輕忽不理,關節反覆疼痛會造成變形,此外尿酸結晶沉積在腎在及尿管,也會造成泌尿道結石及腎病變。

歷史上的帝王之病 中藥「這幾味」助改善

賴博政醫師說〝痛風〞在傳統醫學中被稱之為〝行痺〞或〝白虎歷節風〞。因為古代只有帝王在食物飲食上吃得比較精緻,所以又稱痛風為帝王之病。

中醫看待痛風屬於”風濕熱痺”,因為濕熱將血脈瘀阻、病理性產物累積,導致關節疼痛、屈伸困難,長期下來關節變形,在治療上採取「清利濕熱」的治則處理,常用的中藥有苦參、黃芩、龍膽草、茯苓、豬苓、澤瀉、薏苡仁、車前子、萆薢、茵陳等。

預防痛風3大招 注意生活型態、體重及飲食

要如何預防痛風呢?賴博政醫師提出三大要訣:

1、生活型態的調整:避免暴飲暴食、多攝取水分以利廢物排出,每日應攝取足量的水分(但心腎衰竭、水腫病患除外)。 

2、控制體重,避免喝酒及咖啡:因酒精會影響尿酸的排出,導致尿酸不易排出或痛風急性發作;另外咖啡容易利尿,造成尿酸濃度過高。

3、均衡飲食:多攝取蔬果如葉菜類、水果、奶、蛋等。避免食用動物性嘌呤類食物像海鮮、螃蟹、鮪魚、鯖魚、旗魚、牡蠣、蝦子、豬肝、大腸、雞皮,避免痛風產生。

(文/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賴博政)

【延伸閱讀】

吃海鮮大餐腿痛誤認痛風 竟是晚期攝護腺骨轉移!

遠離痛風 醫師提三法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66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子宮內膜癌就是從子宮最內層所長出來的惡性腫瘤。在台灣,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十位。如果及早發現和治療,治愈率仍然相當高;反之,如果疾病已擴散到子宮以外的地方,預後就非常差了。當子宮內膜癌不斷的蔓延,它會先侵犯週邊的器官,最後沿著血流或淋巴管跑到身體其他地方如肺臟、肝臟、及骨骼。有請三軍總醫院婦癌科王毓...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請問醫師,回去之後我該怎麼保養牙齒?」這是EXE數位矯正中心院長、EXE牙醫師私房刷牙漱口攜帶組研發人黃薏華醫師與病患常有的對話,確實刷牙是維持口腔健康的關鍵因素,但有多少人能養成習慣,願意定時刷牙且愛上刷牙這件事?尤其對於正在進行植牙或矯正的患者,潔牙更是不容馬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發炎性腸道疾病以及乾癬等諸多不同的疾病,都是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由於體內負責保護個體抵抗感染、消滅癌細胞等的免疫系統發生問題,將身體的器官當成敵人攻擊,而產生終身疾病。近年來出現生物製劑可有效改善病況,不過費用卻不是人人負擔得起,幸好出現生物...

閱讀詳情 »

青少年處於「轉大人」的青澀時期,正經歷身心快速轉變,個性變得敏感,加上課業壓力、同儕人際關係及對「性」好奇等,為避免青少年於徬徨時求助無門或接收錯誤訊息,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推出「跨世代共學」活動,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一起來學習。數據會說話,您是否有把握接住孩子的「性好奇」?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7年...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