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過年期間痛風發作頻傳! 中醫師教你幾招防範

過年期間痛風發作頻傳! 中醫師教你幾招防範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52歲的王先生在年節期間和家人團聚,吃完火鍋後,隔天突然發現右腳大拇骨關節腫脹疼痛,腳趾表皮外觀紅熱光亮,稍微碰觸關節就疼痛難耐,無法正常行走,休息後疼痛無改善,就診時發現竟然是痛風發作。

嘌呤代謝異常 趾關節發紅浮腫疼痛不堪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賴博政表示,「痛風」是種嘌呤類代謝異常,導致血液中尿酸濃度飆升,超過7.0mg/dl,引起關節局部的紅腫熱痛,或是因為血液中尿酸起伏變化太大,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造成發炎。一般而言,30歲以上的男性患者較容易發生,容易好發在喜歡吃海鮮蝦蟹、動物內臟、飲酒過量的民眾;年節期間,很多民眾因為進食過量富含嘌呤類食物,因而使痛風發作。

痛風最主要的表現是關節的症狀,其中足部第一蹠趾關節占約五成,以發紅,灼熱和局部浮腫,24小時之內會痛到高峰,甚至連吹風後都會疼痛,約一周後疼痛漸漸緩解。若輕忽不理,關節反覆疼痛會造成變形,此外尿酸結晶沉積在腎在及尿管,也會造成泌尿道結石及腎病變。

歷史上的帝王之病 中藥「這幾味」助改善

賴博政醫師說〝痛風〞在傳統醫學中被稱之為〝行痺〞或〝白虎歷節風〞。因為古代只有帝王在食物飲食上吃得比較精緻,所以又稱痛風為帝王之病。

中醫看待痛風屬於”風濕熱痺”,因為濕熱將血脈瘀阻、病理性產物累積,導致關節疼痛、屈伸困難,長期下來關節變形,在治療上採取「清利濕熱」的治則處理,常用的中藥有苦參、黃芩、龍膽草、茯苓、豬苓、澤瀉、薏苡仁、車前子、萆薢、茵陳等。

預防痛風3大招 注意生活型態、體重及飲食

要如何預防痛風呢?賴博政醫師提出三大要訣:

1、生活型態的調整:避免暴飲暴食、多攝取水分以利廢物排出,每日應攝取足量的水分(但心腎衰竭、水腫病患除外)。 

2、控制體重,避免喝酒及咖啡:因酒精會影響尿酸的排出,導致尿酸不易排出或痛風急性發作;另外咖啡容易利尿,造成尿酸濃度過高。

3、均衡飲食:多攝取蔬果如葉菜類、水果、奶、蛋等。避免食用動物性嘌呤類食物像海鮮、螃蟹、鮪魚、鯖魚、旗魚、牡蠣、蝦子、豬肝、大腸、雞皮,避免痛風產生。

(文/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賴博政)

【延伸閱讀】

吃海鮮大餐腿痛誤認痛風 竟是晚期攝護腺骨轉移!

遠離痛風 醫師提三法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66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糖尿病是國人10大死因第5位,根據統計,2014年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數近萬人,每1小時就有1.1人死於糖尿病。糖尿病是複雜的慢性代謝性疾病,若沒有控制好,將引起全身性不可逆的血管及神經等病變,產生中風、心臟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足部壞死等併發症,嚴重者可能致失明、截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12月12日是助產士節,究竟助產士的功能為何?又能為產婦做些什麼呢?孕育寶寶是女性人生中最重大的轉變之一,有許多研究顯示,母親與嬰兒的健康不僅可降低死亡率,還可讓婦女與另一半的心理層面被滿足。 今年產下了第一胎的楊小姐說,年初生產時選擇「無痛的」水中生產,以為產前自己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台中1名2歲9個月大的徐姓男童,平時活潑好動,趁著媽媽做家事的空檔在房間玩窗簾繩,一不小心竟被繩子纏住頸部。等媽媽發現時男童已經呈現沒有意識、嘴唇發黑、雙腳懸空的恐怖景象。 繩繞脖險死 媽媽冷靜求助 嚇壞的媽媽立刻解開繩子並幫小孩人工呼吸和胸部按壓,急救過程中又想到住家...

閱讀詳情 »

冬天到了聚餐多,而且容易餓,所以如果能夠吃不胖那真的是很多女孩的願望吧!其實在網模界裡也存在幾個令人超羨慕的吃不胖美女,看他們整天po美食照,為什麼還是都吃不胖~~這次我們邀請到了知名型男中醫師陳峙嘉來為大家解答所有關於吃不胖的小秘密! 吃不胖非天生 後天的習慣才是關鍵陳醫師表示吃不胖體質並不是天...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