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避免塑化劑吃下肚? 專家:養成好習慣

避免塑化劑吃下肚? 專家:養成好習慣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現代人生活中幾乎離不開塑膠用品,從吃早餐時的塑膠容器,裝午餐的便當盒,晚上付錢時摸到發票熱感應紙,無形之中不斷累積塑化劑!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理事李俊璋指出,生活中的塑化劑無法避免,重點是養成良好習慣,減少使用塑膠產品,就算身體吸收塑化劑,但只要在「安全容許量」下,兩天之內身體就能代謝掉。

難不吃到毒物 養成安全限值觀念

李俊璋說明,生活中毒性物質無所不在,來自人、環境和物品,一定會有風險,但有風險不等同有危害。很多風險其實來自「人」不自覺的習慣造成,要如何安心吃?放心用?就要認識毒物,並且具備安全限值的觀念。「化學物質的量只要低於標準,就可以安全使用。只有劑量超過肝臟無法代謝的程度,人才會生病。」

他補充,由於儀器方法、偵測極限緣故,不可能有毒物「零檢出」。安全限值是經過長達兩年動物實驗,再換算成人體每公斤可吃進去的量,而且安全許可量訂定嚴格,「許多報導上毒物超標,其實要超標二十幾倍以上,才需要擔心可能有危害。」

不加熱就沒關係? 油脂也促溶塑化劑

李俊璋提到,塑化劑是磷苯二甲酸的酯化衍生物,常用於添加在塑膠製品中,使塑膠具有柔軟、可彎曲和折疊的性質。許多人以塑膠容器盛裝食品,其實溫度只是關係容器是否變形,和是否溶出塑化劑沒關。研究發現,確實有不少包裝食材在加熱後釋放塑化劑,尤其盛裝越油的食物越容易釋放。

塑化劑兩天可代謝 養成這些好習慣

塑化劑怎麼防?李俊璋建議,應少喝塑膠杯裝的飲料,盡量使用不銹鋼杯或馬克杯;避免以塑膠容器裝熱食或微波加熱,生活中也少用塑膠袋;避免在PVC地板上吃東西、玩耍或睡覺,養成吃東西前洗手的習慣,且時常打掃室內,灰塵可能也沾有塑化劑。

此外,洗澡時可選擇天然成分或不含塑化劑的個人衛生用品;不要吃單一種類的高脂食品,豬肉、牛肉可交替食用,都可以減少塑化劑暴露。並且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心情愉悅。

李俊璋強調,塑化劑約17小時人體可代謝一半,兩天可以全部代謝,只要維持減少暴露量的習慣,讓身體有時間代謝乾淨,都可以減少風險,進而避免危害。

【延伸閱讀】先天性心臟病須定期追蹤 小心肺動脈高壓恐猝死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24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一位居住在倫敦的人的親身經歷,他去巴基斯坦開會的時候,突然胸口劇痛,後來被醫院驗出來,他的三條心血管已經被嚴重堵塞,需要做搭橋手術。手術的時間是一個月以後,在這個期間,他去看一位回教國家古法治療師。這位 Hakim讓他自己在家中做一個食療,他吃了一個月。一個月後他去同一家醫院做檢查,發現三條血管乾乾...

閱讀詳情 »

便秘 曾經以為會離我很遠 我今年35歲,本科學歷,在公司從事財務工作,已婚,家裡有個8歲大的男孩。月初月末都是我們最忙的時候,經常加班趕報表做賬目,而每每這個時候身體就會變的特別差。口臭、噁心、食慾不振,後來小腹還一直脹脹的。皮膚越來越差,臉上多了很多色斑。人也變得越來越暴躁了,很容易發脾氣,兒子...

閱讀詳情 »

圖片來源 1 2 案例1:22歲的程小姐早上起床後準備洗漱完之後去上班,沒想到進了廁所後就沒出來。當程媽媽在廁所找到她時,她已經沒有了呼吸心跳。醫生表示,程小姐很有可能是由於憋尿太久突然排尿,從而導致神經變得過度興奮,同時膀胱排空過快,血液往下走,導致血壓降低、心率減慢、腦供血不足,從而誘發排尿性...

閱讀詳情 »

生活中,雖然常有人捂著腰,開玩笑說自己腎不好,但事實上,真正瞭解腎臟疾病表現的人,不足10%,甚至許多非腎臟科大夫對腎臟疾病都知之甚少。 那麼,作為五臟六腑中的重要器官之一,腎不好都有哪些表現,如何才能養好腎?《生命時報》記者採訪中美權威腎病學家為你解答。 腎有4個敵人 如今,人們越來越注重營養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